伊川評論﹕胡錦濤的“新意”--有感於“回到歷史真實的一小步”

都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些年來,在一黨專權的體制下,要想在中共領導人口中聽到一些什麼有意思、也有意義的新鮮話題,本身就是難乎其難的“新鮮事”。胡錦濤上檯以來,政治上表現出太多的“舊顏色”——太多前朝舊話和老舊作派,已經讓中國老百姓和知識分子對他漸生厭倦。所以,近期來稍稍聽見胡的一點新話題,便讓海內外媒體、輿論似乎聞見了一點久違了的新鮮空氣,值得在此一提、一議。

近日報載:在北京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大會上,胡錦濤代表中共領導層,第一次公開、正式地肯定了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的主導作用,以“國共兩黨共同領導抗日”的新提法,取代了以往“共產黨獨立領導抗日戰爭”、指責國民黨軍隊“抗戰八年躲在山上,抗戰勝利才下山‘摘桃子’”等等的舊結論。

另據報載:據香港親北京報紙《文匯報》所言,胡錦濤最近決定於11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紀念已故前任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的90冥誕。眾所周知,胡耀邦的逝世正是引發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運動的導火索。胡耀邦的名字如同趙紫陽一樣,早在中共官方媒體上消失多時。雖然消息稱:中共不會推翻認為“六四”天安門民主運動是“反革命動亂”的定性,但是,觀察家認為:對深孚民望、對中共改革開放政策居功厥偉的胡耀邦加以重新的官式肯定,這是胡錦濤自2002年出任總書記以來最大膽的政治舉動之一,預料會對緩解胡本人與中共黨內開明派及社會上廣大的知識分子群體近來變得日益緊張的關係,起到微妙的調節作用。

以上兩件似乎沒有太多關聯的新聞,要論“新意”,本來都只是半遮半掩的或者新舊駁雜的。苛刻的批評家完全可以說:這是中共現領導從功利和權宜的角度出發,而非從歷史與價值的角度出發,所進行的“政策微調”。前者,重新肯定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的領導地位,有利於解開國共兩黨的歷史僵結,以為解決兩岸“統一”問題奠下新的基石;後者,重新肯定和表彰胡耀邦,只是近期因為鉗制媒體、網路自由言論、封殺非政府組織而形象嚴重受損的胡錦濤,修補臉面的“表面姿態”,也許更多的,是“團派”出身的胡錦濤的“念舊”之舉——胡耀邦曾是提攜胡錦濤的第一任中共“團中央書記”,歷來有“團派三胡”之稱(另一“胡”是胡啟立)——並不表示胡錦濤本人真心想要繼承胡耀邦的政治資源,延續胡耀邦主張民主、自由、公正、透明、給社會鬆綁的開明路線。

筆者在此,不想妄作揣測個人道德意圖的“誅心之論”。無論如何,上述兩件略有新意的新提法和新訊息,都可以算是中共現任最高領導人,所邁出的“回到歷史真實的一小步”。——不敢面對歷史真實,因而極力歪曲和抹殺歷史的真實圖景,封殺歷史的真實記憶,歷來是中共的治國為政之道,也是一切以謊言和恐懼治理國家的專制、極權政體的本質性特徵。

應該客觀地說,中國大陸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從經濟發展到社會結構,都已經具備了走出極權社會的基本條件;中共提出的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職能轉變,也為政黨的改革自新提供了相應的合法性、正當性的前提。歷史的進步,其實總是由各種契機組成的。因此,回到歷史真實的一小步,也許可以意味著現實發展與未來走向的一大步。從最近胡錦濤的兩個有新意的政治動作來看,如果懂得把握這“一小步”後面的“一大步”——比如,從化解國共歷史積怨到走向現代的政黨政治,從重新評價和肯定胡耀邦到解開郁結十六年的“六四”歷史死結,中共新一代領導人就有可能把握住歷史發展的新機緣,為中華民族的未來開創出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