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物:施明德(三)

台灣的美麗島事件,孕育出今日的民進黨。

當年因為美麗島事件,在軍事法庭遭定罪的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在獄中度過了二十五年,他概嘆在掌握權力之後,部分民進黨人卻背棄了美麗島時代的理想。

施明德是一個革命者,他將理想放得很高,甚至高於政治現實,所以在現實中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

退出民進黨之後,施明德回到當年美麗島的根據地,以無黨籍的身分宣布參選高雄市長,沒有人看好施明德的選情,不過施明德說,過去他走過更弱勢、更孤單的日子,他相信理想必須堅持下去。

施明德說,參選是因為執政後的民進黨已經失去了本來懷抱的政治理想,喪失感受人民痛苦的能力和解決人民痛苦的意志,所以選擇他當年被捕的地方重新再出發。

不過在投票前不同一個星期,施明德突然宣布停止選舉活動,理由是他的對手都不提政見,只顧以抹黑來爭取選票,所以他不齒再與這些人競爭,但他強調,他只是停止選舉活動,絕對不是退選。

施明德強調政治是良心的事業,只期待高雄市民在投票當天能對台灣最後的政治良心作最後判決。現實是高雄市民並沒有選擇他。

被大陸網民選為十大台獨通緝犯的施明德當日競選的政綱卻是要去實現兩岸三通,施明德提出要將高雄建設成一個經貿自治港,用這個形式掙脫兩岸對一個中國的爭論,同時又可以在維護台灣主權地位之下,立即實現兩岸三通和直航,成為全球和台灣進出中國大陸的門戶。

為理想而生的施明德,談到兩岸關係卻很實事求是,他說,面對兩岸事務他會先分清楚是問題還是困擾。現有條件可以解決的是問題,現有條件無法解決的是困擾。所以兩岸直航三通是問題,主權安排是困擾。

施明德認為,現在兩岸分裂是當年毛澤東與蔣介石造成的,所以台灣不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客觀的事實,無法要台灣人立刻接受統一,必須再經過一段長時間才能解決,是一個目前無法解決的困擾,所以他才會提出高雄經貿自治港的構想。

施明德強調,高雄經貿自治港是以高雄市的利益為出發點,而將高雄變成經貿自治港市概念,等於是在台灣內部先實施一個兩制,也就是說,高雄變成台灣的香港,施明德指出,在面對全球化的衝擊下,高雄也必須這樣才能找出路。

不過,民進黨不接受這個想法,高雄市民也以選票證明他們並不覺得這個提案可行。

甚至一度全力支持施明德的人,也不接納他的想法。

施明德的前妻、當年積極協助營救美麗島政治犯的美國民主人士艾琳達月初到台灣出席學術研討會,艾琳達八十二歲的母親也一起到台灣,這位老太太因為女兒的緣故,有一段長時間被國民黨政府列在入境黑名單內,她談到施明德時指出,施明德曾經是台運動中的英雄,他的幽默與演講魅力,影響許多台灣人爭取自由,但現在施明德的立場與態度似乎轉而親近中國,讓她覺得非常痛心難過。

施明德讓理想凌駕在政治現實之上,所以他注定要走孤獨的路。

施明德目前避居美國,自稱自動封鎖與外界的交流,不過仍不時發表一些論政文章,仍然通過各種管道關注台灣的社會與政治。

這就是六十二歲的施明德,一個政治現實中永遠的理想家。(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