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高校招生不公平的緣由

又到了一年一度高校招生的關鍵時刻。兩三周內,考生的命運將塵埃落定,落榜者將不得不面對痛苦的事實。在他們中間,最痛苦的莫過于那些高分落榜生。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許多成績不如自己的人,將跨入自己夢寐以求的高校大門,踏上充滿希望的前程,而自己則只能吞下這不公平的苦果。一年又一年,這种人人皆知的不公平不斷重演,鑄成了許許多多人生的悲劇。但是長期以來,沒有人敢把這個敏感問題引入輿論的焦點。但在去年,大陸作家何建明在他的專著《中國高考報告》中,尖銳地把統一考試而各地錄取線卻相差懸殊的問題,推上了輿論的審判台。他在書中提到了地方錄取分數線懸殊這個最有大陸特色的不公平現象。何建民透露,外地的高分落榜生,到北京上海襲擊家有大學生的當地居民或當地大學生,以泄不平之憤,這甚至成為北京上海治安的一個問題。今年,据大陸"搜狐"网報道,北京的錄取分數線比山東竟然低了140分,創下新的記錄。搜狐网更把這個問題作為网上熱點話題,引發了非常熱烈的討論。一些外地人把怒火燒向北京和北京人,但更多的人,認為大陸的高考制度需要改革。最可貴的是,一些參加討論的人,開始從建立更公平 漯懋|這個更深刻的角度來批判大陸的高考制度。但是,不少人認為,只要實現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就實現了公平。其實,這是一种過于天真的想法。如果絕對嚴格地按照分數高低來錄取,就會出現許多令人哭笑不得的荒唐結果。其中一個可能的結果,就是全國性的优秀大學的學生來源出現嚴重的地區不平衡。一個系的新生几乎全部來自一個地區,甚至一所中學,因為那里恰好出了一些很利害的教師,不僅教學質量高,而且考題押的准。但是,這樣的結果,不僅對許多人是不公正的,而且,也不是公眾所希望接受的。任何考試,都有不公平的因素,把分數作為唯一決定是否錄取的因素,就把考試自身帶來的不公平放大到荒謬的程度了,對社會并不有利。那么,難道大陸百姓對地區錄取分數線差別懸殊的憤憤不平,就完全沒有道理了嗎?非也!大陸的高考制度,确實有許多不公平之處,應該進行深入的改革。但是,應該說高考制度已經是大陸最有競爭精神的選拔制度,因此是大陸相對最公平的游戲。大陸的許多基本制度,比高考更加不公平,是導致高考不公平的更深層原因。比如,大陸的戶口制度,人為地把大陸划分為兩個社會階級。農民作為二等公民,在教育、就業,進入政府部門等各方面,遭到系統的歧視。高考雖然對農民也有歧視,但畢竟是少數對農村戶口開放的重要机會。大陸幅員遼闊,地方差异大,人口流動性差,中央政府又壟斷了高等教育的大部分資源。國家重點大學招生,不考慮地方平衡,完全憑分數錄取,是不可能,也不應該的。這個道理,有常識的人都能理解。大陸高考制度出現的不公平問題,首先是缺乏一個平衡地方利益的公正程序。重點大學在各地招生的名額之決定,完全是黑箱作業,百姓當然會感到不公。黑箱作業的結果,也确實不公平,對北京、上海的特殊照顧,完全沒有道理,違背公平的原則和社會的利益。但是大陸高考制度中的這种不公平,本質上不是高考制度的問題,而是政治制度的問題。中國大陸的政治制度,并不存在一個平衡地方利益的公正程序。高考制度只不過是這個政治制度的一個反映。問題是,在目前大陸的政治体制下,要取消北京、上海的特權,實行比較公開和公平的地方利益平衡,不僅很困難,而且即便北京上海的特權取消了,對社會公平的意義也十分有限。說到底,政府集中控制高教資源,實行全國統一的高考,并不利于社會的公平与發展,而僅僅是鞏固大一統的專制政權的需要。這种体制犧牲了教育的多元性,尤其遏制了高等教育內部的競爭,不能不拘一格地為社會培養人才。即使在一個比較公平的社會,只要高等教育沒有普及,誰應該上大學,上什么樣的大學的問題,都難有一個絕對公平的安排。但是,在一個公平的社會中,考不上大學的后果,不會象現在大陸中國那么嚴重。因為,在一個開放和競爭的社會中,個人只要努力,就會有机會、有尊嚴。大陸的高考制度固然需要改革,但更重要的恐怕是要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增加公平競爭的机會,否則單純的高考改革不可能成功,畢竟高考制度是否公平,是由一個社會中更基本的社會游戲規則來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