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從布什訪華看中美關係--姬勵思


2005.11.23

美國總統布什本月19日到21日訪問中國三天,這是布什出任總統五年以來第三次訪問中國,頻密度遠超過他的所有前任。

2001年底,布什首次以美國總統的身份訪問中國,那次訪問後,中國不再是布什競選及上任初期所稱的“戰略競爭對手”,而成了建設性的伙伴。2002年初,布什再度訪華,當時他對中外記者表示,美國與中國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分歧,但是雙方能夠以“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態度來討論彼此間的分歧。這些言論被美國媒體形容為標誌著美國對華強硬路線的結束。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丁偉認為,911事件後,美國政府不得不大幅度調整其對華政策,從圍堵改為策略性的接觸,以求達到美國獲得最高利益的目標﹐他說﹕“911前,布什對華採取較敵對的態度,認為美國有責任把中國轉向民主,但911後,美國要在全球建立反恐同盟,需要中國的合作及協助,因而要調整先前的強硬路線,從圍堵轉向從接觸當中對其產生牽制,從以令到美國得到最大的利益。”

中美高層在今年內接觸頻繁,是歷來之最。先是7月上旬美國國務卿賴斯訪華, 8月初﹐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戴秉國與美國常務副國務卿羅伯特•佐利克在北京舉行了首次中美戰略對話。9月下旬日﹐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在紐約的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發表了題為《中國向何處去》的重要演講。10月下旬,有“鷹派”之稱的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訪問北京。而此次布什訪華,更是與胡錦濤在過去一年來的第五次會晤。

丁偉表示,從中美高層的頻密接觸正好說明了美國這種調整後的對華政策。一方面,美國正在接納中國崛起的事實;但另一方面,它又要高姿態地監察中國成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

丁偉認為,中美關係的關鍵仍然是台灣問題﹐他說﹕“對台問題,中國要求美國堅守一個中國的原則,制肘台灣走向獨立;另一方面,假若中國要對台動武的話,美國不能干預。”

另一方面,香港五位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李柱銘、吳靄儀、單仲偕、郭家麒、湯家驊於21日晚出發前往歐美,向歐盟及華府反映香港人對普選及政改方案的意見,而在美國期間,部份議員將與美國國務卿賴斯會面。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丁偉認為,香港問題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微不足道,賴斯與民主派議員會面亦只有象徵的意義,不會起到實質作用。

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丁偉亦相信,美國已意識到圍堵政策不可行,因此在布什任內,會繼續現時較溫和的對華政策,同時亦會鼓勵中國多加入國際制度,如一些國際條約、組織等,另其要遵守國際社會的遊戲規則,美國認為這樣將更合乎全球,或更確切而言,合乎美國的利益。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