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萬花筒:工銀上市日、國富民窮時

0:00 / 0:00
ICBC_Bank2005_200.jpg
中國工商銀行。(法新社2005年圖片)

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協議,中國在今年年底之前,必須容許外國的銀行進入中國的金融市場。而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已經紛紛在海外上市,工商銀行的上市是如火如荼,早前建議銀行及中國銀行的上市更是買個滿堂紅,分別抽走資金92億及97億美元。國家自然開心,但國內的員工如何呢?

以下是一個為人子女的張同學,對父親所在的工商銀行即將上市的辛酸感受!他說﹕“我父親是在工商銀行做事的,他們因為股份制改革,可能就要即將要被裁出來。”

除了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已經有兩間(中行、建行)完成在海外上市招股。中國第二的國有銀行,中國銀行早前更是創下,自2000年美國AT&T電訊上市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集資,抽走資金97億美元,上市當日股價並抽高超過10%。一眾散戶、機構投資者自然是開心;最大股東中國政府更是不在話下,萬人之上,無人能及。那些為國有銀行打了一輩子工的又如何呢?

“我覺得這些是無可厚非,你可能不適應這裡,自然要走,是無可厚非的。但我覺得這些人,如為人父親的,上有高堂,下有小朋友,很多都沒有出來工作,他們都都是家庭唯一的經濟支柱。”

在大陸,過往能夠入銀行工作的,沒有一兩個“關係”看來都挺難,銀行工被喻為“皇帝女--不憂嫁!”張同學同我們坦言,父親所在的工銀,成功上市,員工是有10幾萬的遣散費,但今時今日的廣州,10萬可以吃過世嗎?“因為現在這個年齡的,兩個人一起工作的很少了,我媽媽已經是完全沒有工作的,完成靠我爸爸賺錢,我覺得他們可能不適應工商銀行要裁員。但起碼,要給一筆合理的賠償給他們。”

工商銀行的整體資產大約有5萬億,首次公開招股已經是密識了美林集團、中國國際金融、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與工商東亞作為承銷商。預計今年內,也即是大陸開放銀行業之前,完成上市大計。張同學講,銀行的上市表面上是合法,但是否有“道德”呢?“表面上看是合法的,但我看是不道德的。一間有這麼營利的公司,只給以法定的賠償。他們這些人,是一輩子為銀行服務,我父親差不多50歲了,還有10年就退休,所以甚麼都沒有了!”

除了遣散費,甚麼都沒有,還有大陸時下最重的醫療福利。張同學講:“所有甚麼都沒有了,住房福利,醫療福利,甚麼都沒有了,換來的是只有10幾萬。”

工商銀行去年的營利有902億人民幣,預計今年的營利更會突破1000億元。不過,要上市,要有個好價錢,員工這些“包袱”,借勢就在銀行股份制、繼而公開上市的浪潮中推掉。張同學講,10幾萬的遣散費,如何足以埋尾呢?他說﹕“是呀!10幾萬要熬10幾年,以後退休金。你在銀行退休與在社會退休,是不一樣的,有三倍之差。我奶奶也是在銀行退休,有2000、3000退休金一個月;現在,在社會退休,只有1000一個月,我覺得他們真的是很慘!”

根據工銀的上市進度,今年1月27日,已經是選定了境外戰略投資者。美國的高盛及運通是出資37.8億美元入股。預計今年內上市招股120億美元,再創新高。大陸將被遣散員工的無奈,能否化成動力,阻擋銀行的上市呢?香港曾有前車之鑑,房委會的領匯上市,就被一個婆婆螳臂擋車,大陸會是如何呢?張同學並不樂觀。“他們都逼於無奈,因為你不簽的話,你不單單補償金拿不到,還可能叫另一家企業簽了你們這些人,錢就只有原來得三分之一。你不簽的話,你可能連這份工作都沒有!”

他還說﹕“我覺得他們是很想抗爭,我看到我爸爸這些人是很想抗爭,因為還要支稱這個家,他們那這1000多一個月,都要做。如過不去做,外面根本就沒有工給他們做。”

他擔心,特別是人到中年,男的到了50歲,工作就越來越難找了。“特別是他們這些人,跟著共和國出世,一出世就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沒有書念。剛剛改革開放,有工作了,靠各種各樣的關係進了銀行做,本身已經覺得好了很多,但臨到中年,遇到這些事,又前路茫茫。”

他說,工行的員工何曾不試過組織起來,討論如何爭取他們的權益,到頭來甚麼都不行。每一個員工,都不想做槍打的出頭鳥。張同學說,“有的是怕,怕這個怕那一個,不團結起來。所以看到他們,我做為其中一個的兒子,我不知道可以做些甚麼。我覺得只能將這件事講出來,輸發心理的抑鬱,我決得一間這些的企業,這些人為你服務的這麼多年,這麼多時間放在這裡,沒有功到有勞。 你在中國,跟本是不可能找媒體,媒體是不會理。”

據張同學講,當局對即將被遣散的員工,是有所準備。員工開會咩?已經有警車戒備。“知不知那天他們開會?就是怕他們搞事,在門口擺了兩架警車!所以在中國是沒有途徑可以幫助他們自己。他們這些經麗的這麼多社會運動,文化大革命的,本身都怕得要死了!”

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大陸中年人,如張同學講,講起“搞運動”是被嚇怕了;就算要爭取自己的權益,亦是你推我、我推你。中商銀行,就在3年之前的將他們“賣豬仔”,保留待遇,工資減少,賣給股份制的公司。當時被“賣豬仔”反對不得,今日反對已經無能為力。“現在再賣,就把你割斷了。不把你當工商銀行的員工,(可以)用很廉價的再請你。”

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壞帳、不良貸款一直被人疚病。銀行股份制、重組、上市,這三步曲,被視為中央改革銀行體制的決心。員工被裁、被遣散則是成為銀行改革的犧牲品。

目前,北京是已經動用了2830億美元幫這些銀行一次過清袋,包裝好門面,讓這4大國有的商業銀行上市。今後,北京是再需要動用2030億元,清理門戶,亦則是“填洞”,從而放心,根據入世的承諾,在年底前開放大陸的銀行業,讓中國的銀行與外國的競爭。

工銀120億美元的上市,只是遲來的又一大新聞,工銀是否“無良顧主”呢?在中國政府大戰略,大原則壓倒一切之下,小市民的利益又到了哪裡去呢?(何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