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万花筒﹕“超女”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2006.05.10
湖南卫视自播出“超级女声”节目后,一时成为佳话,不论是大小报刊,还是网络上的讨论,都找到很多关于“超女”报导。有网友更在网上为应否停播“超女”节目而展开骂战。
“超女”节目受到关注的同时,反映了大陆教育制度的问题。大陆的孩子只有按步就班地上学,然后为升上重点学校而读书。有评论指需要超女这一类型的节目,更需要超女这样的选拔机制。因为成才的方式并不是单一化的,假若通过多年的寒窗苦读,与人的竞争,才能进入重点的学校。但也不能保证能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就读,毕业后更不能肯定百分百的就业。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偏激,但这种现象的确存在。
在四川省就读医学系三年级的何叶认为,部份的年轻人的确不适应这样按步就班的教育模式,也许他们擅长的不是埋头苦读,所以类似“超女”节目的出现,令这批人有机会依靠其他方式取得其他方面的成就。她表示﹐每个人都希望出人头地,正因年轻人有追求梦想的心,“超女”给予他们这样的机会。
何叶透露,早前曾打算参加“超女”的海选,可是当时功课正忙,所以才打消参加的念头,但她不排除将来有机会再去参加。
早前,全国政协常委兼教科文卫员会主任刘忠德,对超女提出了很多严厉的批评。刘忠德说,应该让市民多接触高雅艺术,对于超女超男,他认为是对艺术的玷污。因为这类的节目充满低俗性,观众怀著扭曲的心理去看这类的节目,更能令年轻人在娱乐和笑声中受到毒害。
刘忠德的言论立即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讨论。搜狐、新浪及网易等都对此做了专门的调查和正反两方的辩论。网上调查了约3万2千人,结果显示,有很多网友都支持刘忠德的言论,约6成的网友表示支持,3成表示反对,1成人表示不清楚。
在广州就读美术系的大学四年级学生谭同学,认为超女节目的出现,可作为大陆的新鲜事物,这节目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说明了超女迎合了大部份市民的口味。可是,节目的淘汰环节予参赛者很大的历力,加上参赛者本身缺乏演唱的实力,以致谭同学对节目没感兴趣。
北京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表示,去年的超女节目当中,超女的表现实在是非常低俗,甚至可以说是恶俗。其海选更是以大规模选丑多于选出有才华的女生。虽然在后来作了很多修正,但仍不能说是有多少价值。他认为年轻人对“超女”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的想法是一种严重的误导,有很大的欺骗性,慢慢毒害年轻人的思想。
时统宇更用买彩票来形容“超女”,他认为媒体刻意夸大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的机会,令大家都相信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这样的梦想,就像拿2元中了500万的彩票一样,这样的概率机会微乎其微。
近两年来,“超女”的节目横扫大陆各省市,对于市民来说,尤其是女性,“超女”提供了一个“平等且自由”的参与平台,让他们有机会能参与这个节目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单看其每周近百万条短讯的投票,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人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在各个行业的经济领域方面提供了无限的商机。
但是,超女的大红大紫令湖南卫视占尽风头之后,也引来了其他电视台之争,如中央电视台和东方卫视分别推出类似超女的节目。
一位网友在网上发表言论︰大陆现在的娱乐盲目地追求先进,但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这种先进究竟是否适合中国人的文化需求。有更多人则对“超女”保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不容喜不喜欢,也就是说,只要有人接受,就证明这事物存在的意义。
而国家广播电影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亦表示,以前的超女确实存在一些影响学生学习、影响教育活动的因素,不过,“超女”的出现有一积极意义,不但有助广电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市民的业馀生活,因而应给予这类节目的生存空间。
现在广电总局已做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如报名者必须年满18岁,参选者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不能低级媚俗,评委也不应搞不切实际的吹捧,不搞令参赛者难堪,不能借此炒作等。同时亦会征求学生、家长及相关专家的意见,只要按规定去执行,就不会存有毒害青少年的问题出现。
超女现象本身来源于社会的需要,观众在节目中得到娱乐也是正常的,但关键在于怎样去调整娱乐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以求达至平衡。(李宝雯报导)
中国万花筒
- 中国万花筒﹕错漏百出的儿童读物
- 中国万花筒﹕英语热正浓--李宝雯报导
- 中国万花筒﹕矿乡自拍图片展“地层下的光亮”--李宝雯报道
- 中国万花筒﹕中国的食品安全与法治漏洞
- 中国万花筒﹕中国的物价和民生
- 中国万花筒﹕学校乱收费--李宝雯报道
- 中国万花筒﹕建设新农村和新一番圈地潮--夏宇
- 中国万花筒﹕尚立富的农村教育考察行
- 中国万花筒﹕中国的学术腐败--李宝雯报导
- 中国万花筒﹕深圳“撞车党”--李宝雯
- 中国万花筒﹕深圳二线关的撤与留--李宝雯
- 中国万花筒﹕广西民办女中艰苦维持尽显人情冷暖--李宝雯
- 中国万花筒:网络警察入屋记--何山
- 中国万花筒﹕中国的冤假错案
- 中国万花筒:防盗网建完再拆,劳民伤财--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