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萬花筒﹕新一代的好奇、渴望和困惑

0:00 / 0:00
Student_waiting150.jpg
合肥等候進入考場的中學生。(法新社2006年圖片)

時下的中國青年是如何看待中國政府所撰寫有關近代歷史的教科書隱瞞真相﹖記者富德訪問了生活在多個地方包括國外的中國青年﹐讓他們談談各自的看法。

近日國內不少網站都在譴責日本文部省攥改歷史教科書企圖美化侵略史的行為。有網民把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撰寫的《現代化與歷史教科書》放到了網上﹐網站一時間安靜了下來。然後有網友回復說“看來我的狼奶喝得不少啊﹗”

袁偉時文章中以“狼奶”比喻與歷史不符的內容﹐他聲明並非攻擊共產黨﹐而是這種內容背後錯誤的思想文化。這種錯誤的思想文化體現在“盲目煽動民族情緒”﹐“因為‘洋鬼子’是侵略者﹐中國人怎麼做都是有理﹐都應該歌頌﹔”和以“中外矛盾,中國必對;反列強、反洋人就是愛國﹔在史料選擇和運用中,不管是真是假,有利中國的就用” 等理念為核心的錯誤和野蠻的思維。這種“狼奶”思維若落實到編寫歷史教科書上﹐就編出了將招致八國聯軍的入侵和火燒圓明園的禍根都推到洋人身上﹐和將義和團排外的﹐蓄意破壞公物的野蠻行經定義為護國行動的歷史教科書。袁偉時認為若以“狼奶”喂養年輕一代﹐“只能讓偏見伴隨終身﹐甚至誤入歧途。”

由於刊登了袁偉時的這篇文章﹐中國青年報的《冰點週刊》一月被當局勒令停刊。原因是該文“极力為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罪行翻案。嚴重違背歷史事實﹐傷害中國人民感情﹐損害中國青年報形像。”支持袁偉時的網友認為﹐文章是一個提醒﹕既提醒當代青年在讀書時要多思考﹐也提醒編書的當局不要過份煽動民族情緒。

在美國三藩市出生的﹐現年18歲﹐正在讀大學二年級的陳同學看不慣中國的政治制度﹐同時她認為美國的教科書比較中肯。她說﹕“有時候看中國政府的一些政策﹐我會感到很意外﹐甚至震驚。這可能是因為在這裡我從小受的教育讓我知道哪些事是政府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美國的教科書就公正得多了﹐從來沒有去為華盛頓塑造任何英雄形像。有時﹐聽到大洋彼岸一些親戚的遭遇﹐就難免產生一種慶幸的感覺﹐還好我生活在美國。”

在這種環境長大的青年﹐政府沒讓他們喝過“狼奶”。他們也知道“狼奶”是有害的。生活條件也允許他們不去喝“狼奶”。

現年22歲﹐在美國新澤西州土生土長的王同學認為修改歷史等於侵犯他的人權。他說﹕“我覺得隱瞞和歪曲史實是不對的。政府的這種行為是就如強迫我們去接受他們的思維。這跟侵犯我的人權沒分別。所以義和團是土匪還是護國英雄﹐就讓讀書的學生決定吧。”

這番話反映出美國開放的政治環境為生活在裡面的青年提供了為自己尋找適合的精神糧食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在美國不會因言論而入罪﹐但美國青年生在福中不知福﹐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文化衝突給中國留學生帶來的衝擊最大。一個在中國高中畢業後來美國的留學生﹐之前所處的社會對於敏感資訊一直封鎖﹐來到一個尊重公民言論自由的國家後﹐少不了一段掙扎。趙同學3年前從廣西來到美國上大學。她認為美國的報導比中國的要全面和準確。她說﹕“有很多東西或事件我在來美國之前也听說過,但不是很清楚。到了美國之后,很多相關的報導以及各式的評論讓我對事件的了解更為全面。這才發現有很多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資訊,其實並不准确。”這個群體的青年﹐在接觸到事實的真相後就會去拋棄誤導他們的思維。這好比“扣喉嚨”﹕將喝下去的“狼奶”都吐出來﹐然後再引入正確的﹐理性的思維。因為正確與謬誤的交替出現﹐困惑將一直伴隨著整個過程。

祖籍廣東現時在美國東部一大學讀研究生的李同學﹐就中美的教育制度和思考環境的不同表示了她的看法﹕“國內的教育都是圍繞著一個考試制度進行的。所以出版的教材包括要宣揚的思維都是比較一致的。從小的經驗就是把歷史書和政治書裡的內容都背好了﹐考試就自然拿高分了。但當我們沿海地區接觸到新的事物後想表達出來的話﹐老師反而不鼓勵學生這樣做。不過現在我們就有了一個環境和機會去讓我們反省為什麼我們知道的和接觸的有時候竟然是相反的。”她的話點出了中國大陸教育系統的弊端。中國填鴨式的教育制度是不鼓勵思考的。如果靠背書就能拿高分﹐學生們也懶得去費事思考了。如此一來﹐“狼奶”就有了一個具體的受眾群體。若缺乏新鮮正確的資訊﹐這個群體就會走出狼來。這就是袁偉時最擔心的事。

至於尚在國內讀書的大學生﹐他們所面臨的又是另一種困惑了。廣州一間大學的張同學在訪問中表示﹐利用被大陸當局列為非法的軟件﹐可以繞過防火牆登錄國外一些網站﹐閱讀一些異見人士的文章﹐或有關報導。張同學不滿政府粉飾史實和壓制異見﹐“面對如此的批評和報導﹐我開始越來越感覺政府有太多事在瞞著我們了。有時我們會感到很不滿。以義和團當年的行為為例﹐他們的罪行在教科書以外已有學者指出了﹐而且有越來越多人讚同﹐還需要隱瞞我們嗎﹖一面之詞是不可靠的。我很希望能聽到官方的一些比較理性的回應﹐看看他們對異見人士的觀點有何回應。我不贊成對反對聲音一味的打壓。”

能夠像張同學那樣繞個圈去為自己爭取其他資訊的﹐在國內已逐漸多起來了。有很多青年以前喝著“狼奶”卻懵然不知。他們身處的環境沒有給他們其他選擇﹐以至于已有部份青年出現“狼性”。有人會隱約覺察到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有問題﹐不過能夠準確診斷症結所在的就不多了。畢竟他們接觸的資訊還不夠全面。突破封鎖接觸到的資訊回答了不少問題﹐卻留下了更多疑問。若想改變當前窘境﹐獲取更多資訊是主要途徑。大學生們接觸其他選擇時間長了﹐症結自然就會明朗化了。這個過程與留學生所經歷的相似﹐只不過來得沒那麼突然。當今的青年不再是乖孩子﹐蒼白廉價的說教早已令他們反胃。“狼奶”在逐漸失去市場。政治﹖Who Cares﹖那只是一門為了應付考試而無法逃避的功課罷了。

記者訪問了《中國城市》雜誌社的副編輯林成﹐他認同袁偉時的見解。林成認為﹕“袁教授用‘狼奶’作比喻﹐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夠接觸多一點真實的歷史事實﹐而不是用一種幾十年以來官方所設定的觀點來解釋某一事件。唯有在這種環境下﹐我們的青年在掌握了真實的史實之後﹐方可對歷史作出一種評判。同時他也會用這樣的歷史觀來培養自己對當今事物的判斷。這就是袁偉時希望看到的新風氣。”

林成的話指出了“狼奶”不僅讓年輕人無法了解真正的史實﹐嚴重的話會影響年輕人日後對事物正確作出判斷的能力。林成同時也提醒青年們在接受各種資訊時要多加個心眼﹕“實際上﹐無論哪個國家和政府﹐對於輿論的導向他們往往都有一種預設。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主流價值觀﹐政府也會希望自己的國民向哪個方向判斷事物。這種觀念在每個地方都存在﹐只不過形式有異罷了。所以年輕人在接受任何資訊時都應該有一個清晰的心態﹐去辨別哪個說法是對的。唯有如此﹐年輕人才能在接受資訊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被人誤導。”

林成是在提醒年輕人不要對資訊不假思索地接受。一些文章預設的政治立場可能會使文章不夠中肯。筆者認為﹐這種對信息進行過濾的手法將是青年們在浩瀚的資訊海洋裡有效防止誤喝”狼奶“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