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萬花筒﹕尚立富的農村教育考察行


2006.03.22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屆兩會閉幕時指出﹐醫療、住屋、教育是中國人民的三座大山﹐而一名對教育事業充滿抱負的師範學院畢業生﹐尚立富﹐八年前放棄高薪優職﹐隻身騎單車及徒步走遍中國二十多個省份考察農村教育的情況﹐希望喚起各界對農村兒童享有教育權利的關注﹐但他慨嘆要克服這座大山並不容易。

Girl20060223_200.jpg
安徽一所農村小學的學生在破舊的教室內上課。(法新社2006年2月23日圖片)

尚立富說﹕現在的教育只做基礎建設,我們去了很多地方都缺人才,它不是有很好的條件,只有信念,去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做我們每個人所做的事。希望更多有熱心、忍耐的人去做這方面的活動。

現年27歲的尚立富,出生於甘肅景泰縣,先後就讀於甘肅靖遠師範學校和西北師範大學。在學時一直關注西部農村教育,在1998年至2003年間先後4次以騎自行車及徒步等方式,到東南沿海和西部農村實地考察,走訪了20多個省達9萬多公里,記錄了近百萬字的考察日記,拍攝了五千多幅紀實照片,並在2003年精選了其中的130幅照片到甘肅、北京等地舉辦了名為“情繫西部—尚立富西部農村教育考察紀實攝影展”引起了各界的關注。

當時只有19歲的尚立富,在1998年的暑假第一次出行。那時,尚立富身上只有100多元,帶著一輛自行車和一個帳篷從家中出發。尚立富表示自己雖然都是西部人,但走出大學校門後,被西部的荒涼和貧困深深震撼,作為一個師範院校的學生,尚立富希望能把更多的關注投入到西部農村的教育方面。於是展開了長達一個多月的考察。

1999年的9月,尚立富只帶了三元一角,靠在一家石粉廠打工掙來的錢作為對東部16個省的教育狀況進行考察的費用。2002年3月份,尚立富重點走訪西部60多個縣,採訪了100多所學校,以幫助農村居民做農活作為代價,以換取住宿等,這次的考察更長達近一年的時間。

考察過程中,尚立富結識了同是對教育事業充滿熱忱的“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在2004年初,他聯合北京一些高校的社團負責人發起“西部陽光行動”動員大學生們到西部農村支援教育、建設教育、建設鄉村。“西部陽光行”計劃歷時3年,利用每年的寒暑假派大學生志願者到西部開展活動。

對於尚立富來說,辭去了省銀行的秘書工作,卻選擇了到處呼籲有能力的組織和機構幫助農村的教育,父母的開明態度給予了自己一定的自由度。另外,在考察過程中看到農村兒童的生活後,令他相信只有把教育做好,人們的生活才會改善。

同是十分關注農村兒童失學問題的湖北民辦教師劉飛躍,認為不管是農村兒童,還是城市裡的兒童,他們都有享受教育的權利。可是在中國保障農村兒童的基本教育權仍然不足夠,因為政府還沒充分認識到兒童享受的基本教育權是政府責任。

他說農村兒童失學的原因主要來自是家庭的負擔外,學校追求尖子生而忽略其他學生,也是導致農村兒童失學的原因之一。

Boy20060223_200.jpg
農村小學中正在聽課的男孩子。(法新社2006年2月23日圖片)

而尚立富則認為農村生活環境差、人民重男輕女的觀念和山區學校不足,是導致農村的教育不普及的主要原因。

根據官方機構“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和“愛心助學工程組委員會”公佈︰大陸小學適齡兒童輟學率有146萬人,中學適齡少年輟學率有497萬人,兩者共達640多萬人,但有學者估算,實際失學的兒童遠遠超過官方數字,至少1千多萬人。

劉飛躍表示中國的教育事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政府應該加大教育方面體質的改革,令每個兒童,特別是農村兒童能享有一個良好、完整的普及教育。

現在,世界上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有170多個實現免費義務教育,但在中國,教育、醫療及住屋成為中國人的新“三座大山”。假若任由教育投入不平均,必然會導致貧困地區教育的落後發展,失學兒童所產生的問題定必成為中國的諷刺。(李寶雯報道)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