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万花筒﹕儒家思想悄然回归--夏宇
2004.12.03
曾经一度在中国大陆受到严励批判的孔子思想现正在中国复兴,全国上下大约500万学生正在接受儒家思想教育。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复兴运动,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许多老师都是出于自愿向学生传授孔子思想。
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日,人们经历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又发现西方哲学并非完美,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回顾历史,希望能够找到一种信仰,使大家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对抗腐败和冷漠。儒家思想的支持者相信,通过传授已经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能够填补由于现代化进程造成的道德真空。
儒家思想再度在中国部分知识分子中风行起来。尽管他们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但儒家思想再度盛行所释放的能量和影响不可忽视。这场思想运动的带头人主要集中在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但最热情的追随者则是三十多岁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市面上出现了许多《论语》的新版本,互联网上的相关的网站亦层出不穷。深圳卓雅学校每天正式上课前半个小时,校方特地安排了学生背诵《论语》时间。今年中秋节,恰逢孔子诞辰。北京180对夫妇面对孔子画像,宣誓永不离婚。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儒家思想再度流行的事实。
三十岁出头的许先生在广州从事精品生意,他是一个孔子思想的推崇者。他认为,儒家主张仁义道德,适合用来规范中国人的行为。尤其是在家庭中孝顺老人,在社会中守望相助,不但令人间增加了温暖,也令社会减少对老人照顾的成本。许先生说:儒家思想诞生于“百家争鸣”时期,它以人为本,重视人们良好的德行,倡导忠孝,正直和完整的人格,是关于社会生活的一系列言行规范。从汉朝起,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所用,兴盛一时,成为国家正统思想以及人们的言行典范,主宰中国社会多个世纪。
但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初,儒家思想逐渐衰败。当时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与“五四运动”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对儒家思想等中国古代哲学的批判,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将儒学视为导致中国社会道德沦落、政治腐败的根源以及反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腐朽思想。1949年后,儒家思想更不为执政党的斗争哲学所容,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的“批林(彪)批孔(子)运动”,更把反孔推到了极端。
刘先生是湖南的一个历史学者,他认为,儒教家思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回归,这有国际和国内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国际方面,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这些国家和儒家思想都颇有渊源。前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和平和发展成为了主流。这个大环境和儒家主张和为贵的思想吻合。在国内,共产主义理想的破灭、科技发展的偏执,令人产生了道德危机和失落了精神家园。这些,都为儒学复苏提供了机遇。
随?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多,中国人也越来越需要明白“我是谁”。中国人需要一些东西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而当中国人回顾历史,想从传统中寻找精神和文化象征时,儒家思想很自然就会进入他们的视野。
当然,在今日宣扬儒家思想,并不是要让一切都回复到古代的样子,而是宣传儒家的思想灵魂。中国现在处于法治制度尚未健全、社会矛盾激化的状态,中国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既有历史糟粕,又有改革开放后外国文化和生活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人们都很淡漠,毫无同情心可言。
但在如何推广儒家思想的问题上,儒学的推崇者的意见还是有差别的。其中,最狂热的推崇者认为,中国政府可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政治框架,具体包括恢复科举考试,复兴绝对中央集权的统治。这种立场毫无疑问地遭到了持自由主义观点的知识分子的批判。这部分知识分子一向反对政府的家长作风,并希望深化民主改革,他们认为应该在个人道德领域宣传儒家思想,因为只有建立起一套完备的道德标准,一个社会才算是完整的。
历史学者刘先生认为,要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对待儒家思想的的回归。孔子毕竟是二千多年前的人,思想有其局限性,所以,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和儒学的结合点,要以推陈出新的态度来扬弃和继承,例如,儒家思想中重教育、追求大同的理想就很值得发扬光大。
由于来自西方的法治等观念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而中国的现代化也意味?西化。眼下的中国社会经历?急速变迁,中国人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尝试以信仰作为道德和精神向导,信仰也就呈现多元化,有人选择了儒家思想,但也有不少人选择了基督教、天主教、佛教或道教等。
目前,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经过了几十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对此进行反思,并且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无是处,复兴儒家思想并不会与西方的先进文化有本质的冲突。至于儒家思想是否能够再度主宰中国的政治领域,那就真是天晓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