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首何厚鏵早前宣布首屆任期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建議多項減稅措施,又建議明年澳門公務員加薪。此外,在過去五年中,何厚鏵在解決澳門的經濟及治安問題上確有成績。
反觀香港特首董建華過去七年的施政,受到社會上不少批評,有人更以“建華之亂”來譏諷董建華過去七年的施政。過去三年裡,香港市民面對減薪之苦,未來更可能要面對加稅的壓力。
過去幾年,香港傳媒經常將兩人比較,描繪出何厚鏵帶領澳門向前邁進,董建華卻令香港走下坡,香港人對澳門人羨慕不已等印象。
上一集探討過兩人性格對他們施政作風的影響,今集會繼續比較兩個特區首長的管治及與應付傳媒的技巧。
香港時事評論員兼電台節目主持吳志森認為,董建華與何厚鏵在管治技巧上有很大的差別。董建華只會訂立長遠目標,卻忽略爭取一些短期的成效;而何厚鏵就能把握機會,迅速解決一些關鍵性的社會問題。
吳志森說﹕為何澳門居民感覺有好轉,但香港人卻感覺差了,主要原因是兩人的管治技巧。有一個技巧管治者必須學的是要在短中期確立一些成果,讓市民感覺良好,何厚鏵就能做到。例如改善澳門治安,正正針對澳門的關鍵問題。反觀董建華,不單沒有達到任何成果,而且更有很多政策使市民不滿,每次提起,均令人咬牙切齒,又何來良好的感覺?
澳門資深立法會議員吳國昌表示,何厚鏵過去五年的施政方針,從固本培元改為紓解民困,確能短暫紓緩弱勢社群的困境及就業問題。他說﹕2001年前,他的施政方針是固本培元,先站穩陣腳,不常作出太多改變。而2001年後,他就轉為紓解民困。做成這個轉變的關鍵是2000年的大規模失業工人示威,令他醒覺到圍在他身邊的一班所謂代表市民的社會領袖,並未能察覺社會危機,及時向他建議解決方法,讓他知道社會的確存在這麼大的矛盾,紓解民困的措施因而出台。其特點是自2001年底起,政府每年作出臨時撥款,支援弱勢社群、職業培訓等。
不過,吳國昌批評何厚鏵未有把資源再分配的措施制度化,結果導致貧富差距更懸殊﹐“他的措施確是回應了市民的需要,但回應的方式有問題。特區成立後,在中央的支援下,每年大批內地旅客湧至,有助解決澳門的經濟問題,澳門經濟以雙位數增長,政府稅收大增。但這個經濟增長是在貧富極度懸殊下的增長,資源落到富有人身上,窮人受惠不大。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特首並非沒有做,但是以個人名義及一些臨時的措施來做,而沒有把這些措施法制化,令社會出現分化。長遠而言,必然產生問題。”
香港時事評論員兼電台節目主持吳志森認為,兩人面對傳媒的技巧高下立見﹐“董性格較木訥,不苟言笑,較嚴肅。而何則談笑風生,可能跟他成長有關。除此之外,兩人都有接受面對傳媒的技巧訓練。董的名言是不會做秀,他也不屑於做秀,他不了解傳媒是傳達正面信息的橋樑,若你在傳媒前表現不堪,會造成負面效果。”
不過,吳志森亦承認,澳門和香港從經濟結構到歷史背景都不同,很難抽空作比較。但他認為,作為那個地方的管治者,就需要適應當地的複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