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假的,这全部都是假的!”
武汉市民愤怒的呐喊,在副总理孙春兰面前戳穿了官员粉饰太平的抗疫成绩汇报。
2020年初的这场瘟疫,彻底打碎了城市中产“岁月静好”小日子。在盛世的华袍之下,人们和死神之间,究竟隔着几层防护?
按说武汉是国内临床医疗、公共卫生及病毒研究最豪华的专业阵容所在地,但为何武汉都如此不堪疫击?这次瘟疫突发看起来是黑天鹅,其实是灰犀牛。多年来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疫情之下,短板暴露无遗。
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GDP增长90倍,但全国医院数量,从9293个增长到33009个,仅扩大3.55倍。2018年,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为5.8万亿元人民币,仅占GDP的6.6%。
政府垄断医疗市场,非营利性公办医院是主流。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政府拨款只占医院支出的10%,其余九成靠医院自己挣。所以公立医院长期角色分裂:以事业单位之身,担公益医疗服务之责,却又在市场上求生存。市场化让整个医疗系统都乱成了一锅粥,“以药养医”逐渐演化成为医疗行业的逐利机制,滥用抗生素、高价药、虚假广告等乱象横生。
医疗费用高到吃不消,医患矛盾越来越尖锐。伤医、杀医事件频频发生,自2001年以来,从媒体公开报道统计,至少有50位中国医务工作者因为暴力伤医而丧命。身处一线的医护人员成为“看病难看病贵”顽疾的背锅侠。
疫情当前,医生护士又成了“最可爱的人”,各地3万多名医务人员断发逆行支援武汉,英勇悲壮。可是,他们的心力、健康,乃至生命,因物资短缺和指挥混乱而无谓消耗
中国某医学院教师:“我觉得我的同行们太好欺负了。。。太懦弱了,疫情发生了不告诉一线工作人员,不让他们保护自己,倒下去3000多人,防护措施够吗?不够!
只要中国医疗体系积弊不除,医护就是高危职业,以后谁还敢入这一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公布一项研究,令人细思恐极。2005-2015这10年中,中国有470万医学生毕业,而医生总数却只增加了75万。25-34 岁的青年医生比例降了约10%,而60岁以上的医生比例升高9%。医生群体在老化,在流失,未来谁来救治中国人?
医院“以药养医”的另一个后果,是臭名昭著的药品“回扣”。有的药品售价里,成本两三成,销售费用却占三四成。
某一线城市医药行业从业者:“大家可能都不敢提的是,政府在各环节的寻租非常夸张,还有医院终端的回扣问题。”
药企赚得盆满钵满,2017年中国上市药企的毛利率普遍在60%以上。
他们醉心于营销,而无心研发,一直没有开发出自己的重量级药物和医疗器械。“小、 乱、散”的低水平仿制盛行。2017年,中国的仿制药占药品消费市场的40%,而中国患者只能依赖贵得要死的进口药。
电影《我不是药神》片断:“ 4万块钱的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也被我吃垮了”。
医药行业积重难返,这两年政府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不知能否破除以药养医,开启中国的平价药时代。
中国医疗资源不仅不足,而且各地各级分配不均。三级医院和教学医院人满为患,不胜重负。对此,曾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的黄奇帆的建议是,等疫情过去,政府花上两三千亿,补上中国公共卫生系统短板,将中国现有的33000多家医院变成5至6万家。医护人员也要从2018年末的1230万人,扩编到6000万~8000万人。
此外, 中国独有的“首长医疗保健体系”也长期为人所诟病。数字惊人的离退休干部群体,占据医疗资源的精华,享受无限制的免费服务。2019年大陆微信疯传一条来自北京301医院的微信广告,透露中国退休高官的延寿雄心是150岁。
中国社会活动人士胡佳:“80%的资源用于20%的党政官员身上,最好的医生要拿时间为党政官员服务。费用一天可以几万几十万的花。”
2012年,中国进入全民医保新时代。但这个“低水平、广覆盖、可持续”的医保体系,小病能报销,大病还得靠自己。中国目前批准可销售的药品总数在20万种左右,医保内用药仅占药品总数的1.4%。
而且,不是所有医保药品目录上的药都能全额报销。
难怪在水滴筹、轻松筹上,每天都有几万个大病患者绝望求助。难怪2018年初一篇网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在微信刷屏,看似殷实的北京中产家庭,短短一个月内就被一场“重症流感”掏空。中产和无产之间、小康和赤贫之间,不过只隔一场病而已。
更令人不安的是,从2012年开始,医保的收入增速远远跑不过支出增速,各地不时爆出医保基金穿底的消息。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政府的财政补贴压力与日俱增,逐渐力不从心。
过去17年,中国投入天量科研经费,也常捷报频传,但这次公共卫生危机科学圈内却是狗血不断。卫健委专家组无所作为,错过早期示警,事后与地方政府互相甩锅;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一边海外抢发论文,一边说“未见人传人”;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拥有全国唯一的P4级病毒实验室,不但没有搞定病毒,反而丑闻不断;两百多项新冠临床试验上马,很多试验设计非常粗糙,“双黄连”,阿比朵尔,达芦那韦等,仅仅基于体外实验就被推向患者...中国各行各业盛行的弯道超车也成为公卫领域的王道,只是病毒不会听党指挥。
越来越多的富裕阶层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优质更可靠的医疗资源。海外求医市场自2016年起快速增长,估计2019 年已突破 30 亿元人民币。海外求医大军里,约四成是为了重病治疗,约一半将美国作为目的地。毕竟美国癌症的五年生存率为67%,中国仅为40.5%。
底层众筹看病,中层倾家荡产,上层海外求医,都是为了一线生机。这次疫情过去后,中国政府能否加大投入,修补医疗卫生系统,给国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医疗服务、健康保障和健康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