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亦武近日首度造访台湾(图,视频)

去年年中从中国出走,目前居住在德国的异议作家廖亦武,近日首度造访台湾。周四,他在一场见面会上表示,发生在广东乌坎的农民抗议事件,或许预示着以土地革命而起的中国共产党,要因土地革命而结束。

0:00 / 0:00

下载视频Opens in new window ]

廖亦武出生于四川盐宁,一九八九年天安门运动后,因为创作描写六四镇压的长诗「大屠杀」,遭到当局监禁四年。之后,他前后十七次被中国当局禁止出境,直到去年年中,他经由越南出境离开中国大陆,经过波兰抵达德国。

在周四下午的见面会上,廖亦武首先谈到六四事件。他说,真正改变中国人的应该是八九年六月四日那天晚上开枪之后。以往,就算中国人还有些理想,到了开枪之后,也会发觉这个国家「不能爱了」。如果「过于爱这个国家,政府肯定就要用枪、用子弹对付你。

廖亦武认为,六四事件完全改变了中国发展的方向。他说,六四之后,中国就走向另一条道路。一直到今天,因为长期物质化,一切向「钱」看的结果,让今天的中国无论就自然环境到精神环境,都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垃圾场。

本台记者问道,长期关注中国底层社会的廖亦武,如何评价乌坎事件。他说,乌坎事件的意义在于,村民们通过自身的牺牲、争取,在某种意义上取得了局部的胜利。虽然当局最开始还是想采取一九八九年镇压的模式,出动了军警和装甲车,但最后还是感觉到这种方式行不通,这就是六四之后二十多年来唯一的变化。

廖亦武认为,共产党的起家就是士地革命,掠夺地主的士地,号召穷人通过革命翻身。但乌坎事件有种寓意:这是另外一种士地革命,或许预兆着中共政权要转上这样一个怪圈,它从土地运动开始,也要从士地运动结束。

廖亦武也是异议人士刘晓波的好友。有记者问道,刘晓波曾经有机会离开中国,却不愿离开;而廖亦武却选择出走流亡,去留之间,如何抉择。廖亦武说,自己认识的刘晓波,从六四天安门参与绝食时,就由一个文学评论家走上另外一条道路。特别在坐了牢出来之后,好像命运就不知不觉和他栓在一起。

廖亦武说,刘晓波那种日子,自己是过不下去的。坐过一次牢,经历的惨痛待遇,实在没有办法像刘晓波那样,不是坐牢就是被人看着。既然如此,况且年纪也大了,不愿意和当局再这样耗下去。「也许,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吧。」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李潼发自台北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