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岭德文新书朗诵座谈会谈流亡作家如何保持文学追求(图)

在德国,前东德秘密警察监狱纪念基金会与苏尔坎普出版社等共同举办中国流亡作家贝岭先生的德文新书朗诵座谈会。

0:00 / 0:00

德国最近半个多世纪最具文学影响的苏尔坎普出版社,在三月份的莱比锡书展上推出中国流亡作家贝岭先生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出版后,包括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瑞士的《新苏黎世报》等几家最重要的德语报刊都刊登了书评。记者获悉,十九号,柏林的前东德秘密警察监狱纪念基金会特别邀请贝岭到柏林,为这本新书与读者做了一次朗诵座谈会。有关这个活动的情况,记者在贝岭返回艺术家村驻地后采访了贝岭先生。

贝岭先生对记者说,“四月十九号是我本人的文学回忆录,《逐-有关中国》新书的介绍和讨论会。这是由在柏林的一家书店和苏尔坎普出版社协助举办的。主办方是东德秘密警察纪念监狱基金会。他们主办这个活动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我这本书的部分内容是跟前东德的受到迫害的作家和知识分子的境遇相似。”

关于朗诵座谈会的情况,贝岭先生介绍说,“这个活动是晚上举行的,朗诵了这本新书的部分章节。这是由罗马尼亚裔的德语诗人叫海默斯,他是基金会的副主任主持的。这场活动其实是我第一次向读者念我新书的内容和介绍新书的重要的梗概。参加的人在这样一个地方是蛮多的。它包括我的作家同行,现在流亡柏林的廖亦武先生也参加了。参加的人也包括文学批评家和媒体,还有德国外交部的官员,在柏林的华人旅居者,一共大约有六十人左右。”

贝岭先生说,读者在听了他这本书的片段,以及他的诗歌的朗诵后,十分关心一个流亡作家是如何能够坚持他的文学追求,不被政治和艰苦困难的生活所吞没。对此他说,“我的回答很简单,作家很重要的一个责任是要呈现事物的复杂面,而不是简化个人的经历。流亡作家要面对的东西很多,但是最多的其实还是我在封底所说的那个部分,怎么样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保持他对这个世界的的敏感的接受,和不断地在流亡中从不利的环境中找到有利的部分。有利的部分就是多语言和多文化背景的冲撞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敏感和接受。”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天溢由德国发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