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媒体报道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浪潮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阻力,一些国家基于反垄断和国家安全等原因正加大对涉及中资企业的并购交易的审查力度。专家对此有不同评论。
位于布鲁塞尔的欧盟竞争委员会10月28日宣布,将对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收购瑞士农药及种子巨头先正达的交易计划,进行进一步的审查。审查内容包括,这笔交易是否会限制农药以及相关化学制剂领域的竞争。据广东《21世纪经济报道》,这笔价值430亿美元的交易是中国史上最大海外收购案,在今年2月宣布后,交易双方即向相关国家监管机构申请批准,并在今年8月通过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审查。此次欧盟延长审查,令中国化工错过已两度推后至今年底的交割期,可能要到明年一季度才能获得批准。
美联社10月28日报道,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浪潮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阻力,一些国家基于反垄断和国家安全等原因正加大对涉及中资企业的并购交易的审查力度。例如,德国经济部本星期撤回了此前对于中国企业收购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的收购批准。中资企业频频收购好莱坞资产也引发美国国会议员担忧。今年9月,美国16位国会议员联名致函美国政府问责局指万达总裁王健林与中国政府关系密切,万达在美国影业扩张加重了人们对“中国企图审查题材并对美国媒体实施宣传控制的担忧”,要求外国企业在收购美国娱乐公司时受到更严格的审查。今年8月,澳大利亚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了中国内地和香港企业对澳大利亚一家电网公司的竞购。
美国西东大学商学院教授尹尊声10月28日接受本台记者电话时对此分析说:
“有几方面的原因。从西方国家来讲,最近有一股反对国际化的思潮。另一方面,现在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的构架下面,有点儿一窝蜂似的向海外走。这就引起西方国家的一些疑虑: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大规模的并购,到底是企业的行为,还是政府的行为?如果是政府的行为,要达到什么目的?这里面可能有一些不信任的问题。”
据新浪网10月25日报道, 2015年至今,已有11宗涉及中资的大型并购交易被取消,总计涉资近400亿美元,相当于这段时期全球宣布的所有并购交易总额的14%。英国商会首席中国顾问吴克钢博士对此表示:
“我觉得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一些企业,是全球化过程里面必然的一个过程。对于有些西方国家的政府来说,它也需要一个熟悉过程,一个适应过程。对中国企业来说,可能要学一学西方企业的公关能力。西方很多企业,在做兼并的时候,会做相当多的公关工作。在媒体,在政府,在相关的产业,它会做一些公关工作,使人家对它的兼并比较理解,比较了解,人家疑心就没那么重。”
尹尊声教授和吴克钢博士都认为,与中国的经济总量相比,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和并购,比例还很低,今后还会有大批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并购。
广东的《21世纪经济报道》10月26日引述普华永道报告显示,2016年前9个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交易总金额逾1600亿美元,超过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合计。今年前9个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671宗,创历史新高,几乎是去年全年交易数量的两倍。其中单笔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大额交易超过30宗。报告还显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民营企业继续在交易数量上领先国有企业;二是欧洲市场成为中资买方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记者:林坪 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