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俄合作过程中无法摆脱的“政热经冷”现象,俄罗斯专家认为这同中国政治体制有关,无法避免。
俄罗斯新闻社6月28日报道说:俄罗斯已 经成为中国石油进口的最大供应国。报道说:根据中国海关总署6月21日公布的数据,从2016年1月份到5月份,俄罗斯对华出口石油猛增了41%,连续数月击败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
但俄媒体评论说,更多的对华出口石油并没能够改变中俄整体经济合作下滑,以及俄罗 斯对华出口仍然以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为主的现实。虽然普京和习近平频频互动,使俄中政治关系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并签署了一系列对华油气出口及技术合作等等各方面的几百 个合作协议,但2015年的双边贸易额仍然从1000亿跌至600多亿美元。中俄领导人利用个人之间的关系极力推动双方经贸合作的怒力,多年后仍然惨遭失败。
俄罗斯塔斯社近日发表评论文章,题目为“还需要什么才能提高中俄合作水平”。文章 称:在中俄两国政治合作处于顶峰的时候,现实中的中俄经济合作的低水平成为了鲜明的对比。在两国高层政治方面的不断互动下,中俄之间的贸 易额已经是连续第二年呈现持续下降态势;金融、银行和投资领域的合作也无任何实质性进展,俄罗斯甚至还跌出了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前十名 的地位。
对于中俄领导人尽全力也无法摆脱的“政热 经冷”现象,俄罗斯专家们也在努力的寻找答案。一些俄专家表示说:这实际上同中方政治体制有关,所以无法避免。
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会总经理基里 尔·德米特里耶夫对此问题评论说:“众所周知,现在一半儿的中国国企老总都在监狱里,另一半国企的领导人也都在不断评估自己是否很快被关 进监狱或不是很快的不稳定状态中,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你不可能要求国企领导做出什么迅速的、大踏步前进的决定,而都是小心翼翼的维持 “宁可不做也不犯错”的现状最好。”
他还说:“虽然两国最高领导人搞得关 系很热乎,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具体执行协议的公司之间的合作无法加强。此外,中方在同俄罗斯公司合作的时候,仍然在看着欧美的脸色,我们在 一起讨论合作的时候,中方的律师们都要先查查是否会触犯美国规定的各种制裁条款。”
有评论说,实际上中俄对于双方经济合 作的本身都有不同的解读和各自不同的期望。北京更感兴趣的是在俄罗斯销售中国制造的商品,以及为俄罗斯基础设施、油气项目开发投资并在未来获利,这同俄 罗斯希望拿到中国大笔投资复兴本国轻、重工业的目标,更多对华出口机电产品的愿望相差甚远。可谓“手握在了一起,心却拉开距离”,自然无 法摆脱“政热经冷”的现象。
特约记者:刘新宇 责编: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