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赴朝称中国影视作品缺乏精品 业内人士:审查制度是主要原因


2014.11.18 14:25 ET
m0615-sy2pfs.jpg 图片: 电影《建党伟业》海报。 (网络图片/记者心语)
Photo: RFA

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局长蔡赴朝日前发文表示,中国每年出品的大量影视文艺作品中,缺乏精品。业内人士表示,中国荒谬的审查制度以及创作环境的不自由,是造成中国主流文艺作品大部分是“垃圾”的重要原因。

本周二出版的最新一期中共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求是》杂志,刊登了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局长的蔡赴朝文章,题为“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蔡赴朝在文章中说,中国每年生产的大约600部电影、15000集电视剧和25.6万种出版物中,精品力作仍然欠缺,能够影响当代、留给历史的经典之作更为稀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可谓切中肯綮、一语中的。

旅居美国的作家、资深媒体人凌沧洲本周二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影视文化作品的确缺乏经典,究其原因,和大部分中国文艺工作者个人创作视野较窄,以及中国缺乏自由创作空间有关。凌沧洲说,

“中国传统的文学、文化土壤也是需要补充的,比如用莎士比亚、雨果来补充。中国的文化文学文艺不能孤芳自赏,要放下身段向世界学习外;另外也要有自由创作的环境,电影要有分级制度,否则如何会出现经典作品?也不会出现诸如美国斯蒂芬.金这样的小说家或是拍出 ‘绿里( Green Mile)’、‘肖恩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这样的经典电影。”

北京青年电影导演范坡坡则在电话中向本台表示,蔡赴朝指出中国影视文化作品缺乏精品,应该是指主流的、通过审查的影视作品,而这些主流作品之所以大部分是“垃圾作品”,主要原因在于广电总局严苛而荒谬的审查制度。

范坡坡强调,其实在中国很多独立导演拍摄的独立电影中,不乏关注人性、拷问现实的优秀作品,但因为无法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这些作品不但在拍摄过程中遭遇诸多艰辛,很多中国观众也无缘看到。范坡坡说,

“中国独立电影其实就是地下电影,即非法电影。因为中国的审查制度,很多有意思的片子无法通过审查,只能在体制之外寻找发行渠道,比如去咖啡馆、小型电影沙龙中播放,也有一些会通过网络传播。”

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局长蔡赴朝的文章还强调,文艺作品是具有独特属性的精神产品,决定了文艺作品不能被市场一味地牵着鼻子走,“当市场的奴隶”。

据了解,近日有消息称,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或将于12月出台“明星限薪令”,对演员片酬进行限制,此政策在总局已进入内部征求意见阶段。据了解,正在拍摄《芈月传》的中国影星孙俪,片酬由原来的每集85万元人民币已减为每集50万元人民币。

范坡坡认为,文艺作品的确不能做市场的奴隶,但也要顺应市场的需要,尤其是电视剧等领域。在他看来,所谓的“明星限薪令”,是典型的共产专制国家的产物。范坡坡说,

“什么都是想通过国家去调控。艺人的薪水过高确实占据了影视剧资源,在好莱坞也面临同样问题。但是,这种事情应该通过合适的市场调控、舆论呼吁等方法来解决,用政策强行去限制,甚至还限定钱数,这不是国家应该直接用法令去管的东西。”

蔡赴朝在文章最后指出,“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是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的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的巨大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的崇高理想。”

旅美作家凌沧洲对此表示,中国类似新闻出版总局、宣传部这样的机构应该调整思维,努力服务于文化,而不是做发号施令的“官老爷”。凌沧洲认为,有这些“官老爷” 发号施令,中国很难出现经典作品,因为真正可以流芳百世的作品不应该是逢迎市场的作品,更不会是为政治服务的作品。他说,

“它应该是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现实感和想象力,要有人性的关怀,强烈的爱,而这种爱应该是人性的爱,而不是极权主义的爱。”

法新社周二的报道说,中国的影视剧常常重复着革命英雄或是古代历史的创作题材,但由于目前中国影视行业不再象从前那样完全依靠政府拨款,加之必须要和来自美国、港台的同行竞争,他们必须推出更生动活泼的作品来适应市场需要。

(记者:唐琪薇; 责编:吴晶)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