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豪流行雇佣英式管家

0:00 / 0:00

美国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储百亮最近发表了一篇令人感兴趣的文章,题为《中国富人的新追求:拥有一名英式管家》。

文章开场白引用毛泽东曾经说过的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随着共产革命转变成繁荣的资本主义,中国的富裕阶层现在会确保宴会的布置完美无缺,斟酒的方式准确无误。

储百亮的文章说,这一转变部分是受到了电视剧《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的启发,中国这个国家一度粗犷不羁的大亨们开始渴望拥有老式的体面,这拉动了中国对接受英国庄园式训练的本地管家服务的需求。

在中国出生、如今生活在北京的英国人叶念伦说:“他们想给朋友们传递的信息是,‘看,我家里有一名管家,英式的管家,’以显示自己有多么富有,”他做管家培训和中介这一行已经有十年。

“现在,雇佣管家的势头最旺的国家是中国,”叶念伦说道。他的英国口音完全可以融入《唐顿庄园》的场景。中国观众非常热衷于观看这部有关英国一个贵族家庭的电视剧。

据业内人士透露,管家培训学校和中介在中国已经发展十多年,但最近几年招收的学员人数激增。其中大多为中国人,有不少是女性。2014年在中国成都开业的荷兰国际管家学院中国分院(The International Butler Academy China),可以提供为期六周的培训课程,教授餐饮服务、家务管理和其他奢华生活的细枝末节。

“中国人现在度假的时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所以他们接触西方的机会越来越多,”这所学院的美国培训师克里斯托弗·诺布尔说,他之前在美国克利夫兰经营酒吧。“但中国人在国外看到、也体验了顶级的个人服务,他们想在中国也享受这种服务。”

中国河北独立评论人士朱欣欣先生在接受本台采访时分析说,中国富豪请英式管家,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所谓贵族生活,尤其西方的贵族生活,还是以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代表。他说,中国的富豪们虽然表面上在附庸风雅,但知道什么是贵族的标准,他不只希望富,还希望贵。贵不仅仅是一个生活方式问题,还有精神文化层次,至少现在在外表上开始模仿,追求文明的时尚。请英式管家与接受西方文化影响有关。西方管家地位重要,是一个重要角色,甚至相当于家庭的一个成员。但在中国,因为传统文化,中国人的习惯不可能完全能够建立信任感,只能一部分委托管家。富豪家大业大,自己管理有困难,需要一个专业人士来打理,这至少可以说是一个进步。

朱欣欣先生说,把西方管家制度引进来,与富豪眼界也有关系,他们有钱了走向世界了,首先看到的是西方生活表面上的一些东西,也有想回归中国传统的。人们现在也在讲北方富豪和南方富豪的区别。南方富豪去寺庙,讲究比较节俭的生活方式,北方富豪还停留在追求一些很物质的层次上。南方富豪相对对生活品位和文化内涵的追求更多。

朱欣欣先生说,现在找英式管家的富豪是在吸收西方古典文化传统,是他们对西方价值认同的一种表现。相对来说,英国贵族文化里面有很多很好和值得肯定的内涵。比如贵族的这种责任感荣誉感,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主持公道,这点还是值得中国的富豪们去学习。可以说中国的贵族从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就没有真正的贵族精神,而是流氓文化,江湖传统。重新回归贵族精神,需要不只一两代人的努力。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也需要文化的积累。这就需要中国敞开大门,需要开放的环境,学习西方的文化宗教信仰,对促进中国文明发展会有帮助。

朱欣欣先生表示,中国在这方面应当向日本学习。他说, 日本现在的社会治理和政治制度都吸收了西方很多很好的东西,而在艺术和文化方面又保持了自己的传统。虽然对有些日本文化不认同,但日本自己的传统没有割裂,能够传承下来,没有完全让西方文明改变掉。中国也应当探索如何将东方和西方文明融合,采取互补的优势,各取所需。

朱欣欣先生接着列举英国的伊顿公学为例:“你看英国的伊顿公学,培养名人富豪子弟,不是光有钱就行,不是高大上,其实生活俭朴,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自律的精神。与其说是贵族精神, 不如说是人的精神,公民精神。英国近代贵族代表了社会的精英阶层,当然英国与美国相比等级观念也挺强,但是英国贵族精神与我们想象的盘剥压迫底层不一样。英国各个阶层都还能够认可自己的地位,而且英国贵族也是带有高度自治性的,在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在保卫国家上也是首当其冲的。二战中英国牺牲的贵族不少,代表了精英的精神,可以说他们是当时文明的一个载体。”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展运动、大力打击腐败和挥霍行为,而中国经济放缓、对奢侈消费形成冲击之时,管家行业的兴盛看起来或许有些矛盾。但中国的富裕阶层持续积累前所未有的财富,他们想要那些在他们看来象征着体面优雅的东西。据业内人士透露,即便是在习近平治下,管家也有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它们被看做是好品味的象征。

如果说管家象征着日渐成熟的中国资本主义,那么相比其他许多国家的富人,中国富裕阶层必须采用不同的游戏规则。纽约时报的文章指出,问题往往归结为缺乏信任。在残酷商业文化盛行的中国有一种与财富相随的不安全感,担心被心怀不满的雇员、对手和官员坑害,尤其是受到官方持续的反腐行动的打击。

中国一所管家学校的营销主管唐杨说, “有些也在现实中发现他们不能信任一个外人来管理家务,” “不愿意让管家了解家庭的一切信息。”

从这所学院毕业的学员,最终做传统家庭管家的相对比较少。有许多其实是在高端俱乐部、住宅区和行政楼里工作,同时服务好几位客户——其亲密度不比私人管家。

在中国推广管家服务的人一般认为,这个国家有自己的高端服务传统,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就刻画了传统的管家角色。但《唐顿庄园》促使中国人对这种老式的服务产生了一种新的浪漫化的兴趣。

目前旅居德国的独立评论人士史明先生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评论说,其实过去中国也有管家,比如账房先生,特别是在江浙一代,《红楼梦》中跟着薛蟠的那个人就是账房先生。他说,从中国历史来看,账房作为管家的一部分,不是新鲜的事情.他接着说:“如果你再看今天的英式管家,他们并不参与财产经济管理。管家功能的分野也许是中国新富人瞄准英式管家的一个背景。这些新富人未必是真正信任管家,英式管家私密性比中式管家更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信怎么敢信外人?另外,管家管家,家和外面业务之间的关系,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主人没时间管理家事。”

史明先生表示,现在中国的富人在中国各地甚至国外都有房子。这时候雇佣有贵族遗风英式管家,可以体现家里与外面的关系。英式管家从来不问主人在外面干什么,就管家里的事,这也是中国新贵家庭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像老式土财主一样。其实老式土财主像黄世仁也有管家,身边的穆仁至就是管家,兼顾账房打手护院,像皇上的内总管。但土财主的特点是家里外面分得不清楚。

史明先生说,现代生活就不是这样,无论主人干什么,或者多业兼营,现在中国这样的富人有的是。所以家里的事就要有人照料。这时的管家就不仅是身份问题,还有功能分野的问题,穆仁至已然不行,西方的管家没有穆仁至的职责。而且,史明先生认为,英式管家在文艺和影视作品中是一个串联故事的人物:“比如英美甚至印度小说,都是故事讲不下去,管家就出来了,把时空,人物进行转换。这样的安排也比较符合我们现在富商们有一种生活中的历史感,就是他觉得他不仅是一个人,他还是个塑造历史的人,管家肩负了文学作品里小丑的角色。汉代汉武帝身边的东方朔就是如此插科打诨的角色。”

史明先生说,由于各种形象角色的拼排,拼出来后看起来英式管家几个方面都比较合适。第一不涉及太深的经济私密;第二是内外有别;第三,管家帮助主人建立历史感,把主人变成独立于个人之外的公众形象;最后, 中国人崇洋媚外,雇一个英式管家比中式管家更有派头。

那么,中国土豪雇佣英式管家对提升土豪素质有没有帮助呢?史明先生认为是会有帮助。但他同时表示,再看中国土豪,西方叫新贵,就是没有传统。不是自然生发出来,而是一夜暴富。这样的人经常没有安全感,因为钱来得太容易。贵族特别是英式和欧式贵族,是几代传家。鲁迅先生早就说过这个事,真正有钱和有传统的人是不提钱的,叫做“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这是有身份有背景的。中国的土豪所以叫土豪就是没这个东西,只会往桌上拍钱。

所以,史明先生说,管家未必能帮助土豪改变身份,真正用管家的人也未必是土豪。他说:“像潘石屹这样的人,他倒是需要管家,心里也比较踏实。还有中国的会所,西方叫俱乐部,和管家是相辅相成。比如与网球俱乐部有关系的,除了主人就是管家。管家实际在其中起了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作用。是土豪又不会或没法摆谱的,请英式管家就没有意义。”

史明先生举电影“一天之余”主人公为例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英式管家,在不露声色时就把所有最难办的事都给办了,这种要掉脑袋和改变历史的事,不是一般土豪能想得到的。我想,真正追求管家的中国富豪,土豪们要先把觉悟训练出来,才能想起有管家这回事。”

管家培训学校和中介在中国已经发展十多年,但最近几年招收的学员人数激增。其中有不少是女性。而国外管家则是男性居多。对此,中国河北独立评论人士朱欣欣先生分析说:“因为在中国,传统里没有或者缺乏管家这个角色,把管家当成了保姆式的角色。同时中国人对于服务行业类似管家这样的,在人们的等级意识中看得还是比较低的,认为是伺候人的。一般来说男士对此还是缺乏对这个职业的认同。所有女性做这个行业的比较多。就像中国现在的护理人员护士都是女性多。一般中国精英男子对服务性行业还是有职业成见,如有选择,不会选择管家这个职业。”

目前旅居德国的独立评论人士史明先生也就此谈了他的看法,他说,英美国家女性做类似工作的人不叫管家,比如会叫秘书,专员。这个听起来距离感强一点:“比如一个女性做在家里管你的家,那你跟她什么关系?所以英美有身份的家族,贵妇人的社会地位是不能动摇的,在外面有多少小三无所谓,家里贵妇人的地位动摇了就会坏事。所以女性在西方未必没有管家的职责,但未必有管家的名头。但是男性出来代表了主人和女性之间的距离感。因为有这种距离感,所以英式管家大部分都是男的。意大利餐馆和饭店的高级服务员全是男的。为什么?距离感。”

史明先生认为,在中国这个糊里糊涂的世界里,这种距离感的要求不高,而且反而有的人要的就是这劲儿。他说:“中国社会现在男女伦理关系处于混沌期,中共高层几年前有所谓蓝颜知己红颜知己,那是有风度。这两年就叫通奸。因此谈到管家的时候,有钱人也吃不准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办。是否一定要用男性管家才能体现出价值观,比如尊重女性不胡来。中国价值观比较混沌,所以招管家时有女性也没关系。而在价值观相对比较保守的英美社会,这种情况不会太普遍。”

那么,在中国,管家今后的发展势头又会如何呢?中国河北独立评论人士朱欣欣先生表示,如果中国社会能够成功转型,经济进一步发展,那中国中产阶级和更高的富豪阶层还会不断增加,需求是肯定的,但这需要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且不说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前途莫测,而且中共专制体制,这个转变需要多长很难预料。

根据福布斯的年度榜单,到2015年,中国有400个亿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家庭,仅比一年前就多了65位。该国1%最富有的人拥有全国家庭财富的约三分之一,与美国的财富集中比例类似。

目前中国的管家人数很难确定。可能有几百或几千人,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和富庶的南方。

英国有关业内人士认为,“我们实际上是在向中国出口一项曾经属于他们的业务,但由于共产主义,一切精致、独特和上层社会的东西都变成了遥远的记忆。”

目前旅居德国的独立评论人士史明先生最后指出,如果把管家现象作为社会比喻也许会更有意思,所谓管家管的是什么?是一个集体当中的秩序,他说:“过去中外管家都有这个共同职责。推而广之,其实有些政府自己也说自己是管家,是替人民管这个家的,所谓人民公仆就是管家,所以才有权力。没有我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就大家都乱,大家都乱就谁也好不了。所以管家这个字眼和形象,它之所以代表了一个隐性的权力,是因为它这个仆人的职责是维护一个秩序。所以之所以看重管家现象,是在隐隐约约暗喻的层面上,它也暗示某一种权力。英式管家的权力那确实不小,当然也是主人信任他。无论信不信任,他有权力这是事实。比如打击腐败,打击的都是人民公仆,也就是管家,让你管家你怎么把这个家管败了呢?因此,现在中国富豪找管家不一定是为了找隐性的权力。但是这种管家热,是否也隐约代表了人们对一种权力,或叫做潜规则的一种向往。”

请您收听节目并发表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妇幼论坛节目主持人梒青的推特 (TWITTER) 地址是:HANQING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