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 眼前無路 事在人為

0:00 / 0:00

三年前佔領運動期間旺角的一個晚上,我的朋友目睹有人抬來一堆磚頭或一批竹枝,輕輕放下,轉身就走。他說幸好那天雖有輕微警民衝突卻沒人就地取材,用磚頭表達抗議,否則2016年大年初一晚上的所謂「魚蛋革命」及政府的暴力鎮壓,相信已經提早發生。

回望歷史令我們更能認清現實。三年來,政治及社會矛盾政府不去化解,對抗情緒不斷升溫,過去堅持非暴力的"和理非非"的抗爭手法,被批評得體無完膚。有些人趁勢渲染"勇武抗爭"為萬應靈丹,不但只講不做,遇上一些偶發因素,造成暴力衝突,政府立即出師有名,動用龐大武力鎮壓,同時把抗爭者抹黑為暴徒,並動搖社會抗爭的道德高地。

政治上的反動亦出現類似的徵象。過去20年,"一國兩制"禮崩樂壞,加上社會制度不公,貧富懸殊加劇,超過八成青年人對政府不滿,對"一國兩制"亦毫無信心。一些意見領袖刻意經營,吹噓香港獨立,卻全屬空想政治,並無行動綱領,更不顧地緣政治敏感和社會反應。結果,一些青年政治領袖大張旗鼓,北京多謝也來不及,一於重搥出擊,連消帶打不分皂白,藉故解釋《基本法》,以法律手段取消當選議員的資格。

香港政治已不是過去的模樣。古靈精怪的現象固然層出不窮,特區政府的攻心計謀,視抗爭者如死敵,同樣值得大家小心提防。雨傘運動79天,政府不清場是要淡定處理,一面緩和9月28日警方發射87枚催淚彈引起的民憤,一面累積反佔領的民意支持,放棄公共秩序,改打民意戰。不幸佔領運動無法調整策略,部份領導者甚至把抗爭方法等同目標,最後社會支持流失,警方更以執行法庭禁制令之名清場。

雨傘運動青年領導者的極度失望和無奈,三年下來,也許仍舊揮之不去。但面對未來,與其緬懷傷痛,倒不如正視虛實,才能保守住以至壯大自己的力量。其實佔領79天仍有接近二成市民支持已屬難能可貴,而不贊成者之中,不少人起初都支持雨傘運動,只是不同意無止境地佔領下去。

換言之,社會抗爭者日後不把運動策略看作不可妥協的目標,反而敢於因應形勢轉移策略,以可持續方法運動下去的話,不難取得贊同以抗爭形式爭取民主者的支持。不要忘記,雨傘運動開始時,支持者比例曾經高達四成。

再者,欠缺民意認受的威權政府特別倚重民粹取向,當取得較大民意支持,壓制將會升級,絕不手軟。因此,社會抗爭不放棄原則之餘,也該注重民意取向,爭取民心,着力拉低政府的認受基礎,使任何打壓變得更赤裸,更百辭莫辯,從而進一步削弱政府的統治基礎,使威權者的打壓顧此失彼,得不償失。

雨傘運動三年了,很多朋友感依然十分茫然,因為看不到出路,意思是找不到有效方法去突破困局,實現真普選。不錯,我們都找不到絕招,可以一下子掃除障礙,把普選弄假成真。但歷史上爭取民主,與整個社會願意付出多少成正比,從來沒有捷徑,而贏了道理卻喚不來民主也叫人氣餒,但我們卻仍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懈努力,不能輕言放棄。

經一事長一智。當大家開始明白武力抗爭或要付出沉重代價,也得不到社會支持,以至不慎應合了一些不軌的政治圖謀,導致民間社會力量的削弱和分化,我們必須回到基本,重新檢視民主運動,除了更注重形勢和謀略,也應該看到民間政治運動的最大力量,來自觀念的價值,參與者的團結和能量,以及跨世代的凝聚和傳承。

只要我們已盡全力,還可以要求或者埋怨自己什麼?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