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從蔡英文的最後一里到民進黨的漫漫長路

0:00 / 0:00

隨住蔡英文和民進黨在台灣大選取得壓倒性勝利,台灣政治走進新局面,綠營力量將會全面執政,應付來自四方八面的挑戰。

今次是民進黨首次在總統大選取得過半選民支持(56.2%),在立法院也首次得到過半議席(68席),令行政立法可以合力施政。如此歷史佳績,相信是民進黨在蔡英文領導下,全面刷新形像所致。民進黨已由過往強調台灣人族群身份、悲情政治的傳統,改造成不分族群、立足本土、朝野互動、世代合謀的台灣人新政治,擺出包容改革、擁抱未來的姿勢,頓時把內鬥頻仍、脫離時代的國民黨比了下去。

反觀國民黨已成強弩之末。國民黨的弱勢,除了支持率跌至歷史新低,議會席位只佔三成,更大問題是看不到轉機。展望未來,國民黨不外兩種走向。一是以王金平、吳敦義為代表的本土派,但台灣人追求自主自治訴求強烈,加上代溝問題,他們實在難敵其他立足台灣的政黨。另一是以洪秀柱為代表、主張統一的深藍取向,但這種取向只得極少數台灣人支持,國民黨若以此為旗幟,只會更快壽終正寢。因此,國民黨要成為有力的反對派,再求捲土重來的話,只能與宋楚瑜的親民黨合併,但這又談何容易呢?看來,民進黨應有足夠空間去實踐其承諾,成為全民的政府。

不過,民進黨能否擺脫族群政治的歷史夢魘,成為全民政府,仍須不懈努力。首先,雖然過半選民支持蔡英文當總統,但立法院非分區選舉中,民進黨得票率只有44%,比國民黨多出三分一而已,顯示在蔡英文支持者當中,約有四分一人沒有投政黨票給民進黨的非分區立委候選人。也就是說,選民希望有一個包容更多政治觀點、信念的立法機關。民進黨不能因為選舉大勝和議席過半,便忽略台灣民眾對政治多元化的訴求,甚至勝利衝昏頭腦,在未有全民諮詢和論證之前,便提出如遷都台南的建議。

再者,全民支持的政府必須建基於大多數人同意或得益的具體政策。競選以來,蔡英文被指政策主張空洞,在兩岸關係、經濟發展、能源策略、勞工保障、年金改革等方面,均欠缺具體的方案。例如經濟方面,蔡英文主張推動"綠色能源科技"、"智慧機械"、"物聯網"、"生物科技醫藥"、"國防產業"等,但如何在人力、資金和科技方面,把現有產業轉型,亦欠具體論述。

又如建立非核家園,蔡英文打算十年內開發綠色能源五百億度,節能三百億度,但怎樣可以走向無核社會,所需資金及科技如何配備,仍欠嚴謹的論證。不少勞工組織亦批評蔡英文不踏實,對勞工最低工資不作承諾,只說按勞工基本生活水平調整,而退休金計劃的年金問題,只答允組成"年金改革委員會",訂出方案後,再交"年金國是會議"討論。換言之,蔡英文上台不等於社會經濟民生問題便能迎刃而解。若不能凝聚共識,提出有實效的政策,民望只會倒頭下跌。

其實蔡英文要認真面對的,除了兩岸關係,還有不同階層的利益分配。不論是非核計劃、勞工福利還是經濟創新,新政府都要擺平不同階層,在社會轉型中利益分配的問題。例如,八年內建二十萬戶社會住宅、長期社會照顧計劃以至不少地方政府,財政入不敷支,在在需要稅務改革,從商界和高收入人士籌儲政務經費。又如台灣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將會有更多美國農產品進口台灣,到時如何照顧農業和農民的利益,同樣是非常棘手的問題。

蔡英文總統之路的最後一里終於順利走完。接著下來,相信是另一場更需要智慧和遠見、決心和耐力的馬拉松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