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龍山寺到凱撒格蘭大道,在不同的造勢晚會場地,都會遇上從香港專程到來觀戰的朋友,不少人靜待台灣變天,為體現人民意志的民主制度而喝采,亦有頗多年青人誠心取經,希望從台灣選舉政治看到香港的民主前路。
不過,從政治格局到選舉規則,台灣與香港實在不能同日而語。近年來,台灣經濟倚靠大陸的程度與日俱增,現有七萬台商在大陸設廠,但政治上台灣是主權獨立的政治實體,有權決定兩岸關係的親疏冷熱。在民意授權和官民合作之下,台灣可以跟大陸保持距離,延緩甚至叫停兩地的融合。反觀香港,它不僅已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亦是北京欽點,特別在梁振英治下,只會裏應外合,密切配合北京對香港日漸收緊的政策。面對強迫融合,香港人不能單靠選舉便可翻轉局勢。
在選舉制度方面,台灣國會有三份二議席由單議席選區競選產生,另三份一由比例代表制選舉產生。前者方便民進黨讓出過去屢攻不下的選區,支持新銳力量去挑戰國民黨,亦可避免同路人之間直接競爭。後者則讓小政黨聚合各地支持者,爭取一定的議席。再看香港,由比例代表制產生的分區直選議席只佔議會一半(35席),由區議會議員提名、再由全港選民(除去其他功能組別選民)選舉產生佔五席。分區舉行的比例代表制令泛民各政黨難以避免競爭,若欠缺有效的協調,對手往往漁人得利,而超級區議會的議席需要十五名區議員提名,小政黨一般都無力問津。因此,由命運自主的可能性到大小政黨的協作,香港必須面對自身的困難。
不過,台灣的經驗亦有可讓港人參考的地方。首先,民進黨今次主旋律是台灣人身份,強調自主自治,一方面告別過去省籍之分的爭擾,觀念上是要避免台灣人因血統淵源有別而內鬨,另一方面是確立共同身份,合力對抗大陸從經濟到政治的吞併野心,從而走出馬英九八年施政的困局,擺脫兩岸必定走向統一的定見,突顯台灣人的特殊身份和尊嚴。
其次,是要順勢行事,推倒建制派。趁着馬英九聲望低迷,民進黨火燒連環船以推倒國民黨勢力。國民黨員過往對馬英九迫不得已的支持,成為他們信譽的包袱,也是今次敗選的關鍵。在香港,特首梁振英民望不斷尋底,其支持者亦難辭其咎,泛民必須對準焦點,視梁振英與建制派為一丘之貉,互相扶持,他們過去幾年支持盡失民心的特首,該是時候埋單找數了。
其三,反對黨與第三力量合作踢走建制派。反對黨除可直接挑戰現任建制派議員,亦可全力支持理念相近的新人參選。由於部份選民不相信政黨政治,而單憑反對派的支持者又不足以掃走建制派,因此便改由政治素人出馬,吸引首投族及中立選民支持,加上原有反對派選民便可壓倒建制派當選了。新政黨時代力量雖然只有三人在分區選舉當選,但每個當選者,都運用着同一個成功方程式。
最後,是議會政治與公民社會的合力。一些台灣朋友相信社會運動的能量可以帶入議會,因為社運人物的往績和信譽,既是參選者的人氣和民望,也是他們走進議會尋求公義的初衷和動力。當然,社會運動不是為選舉政治服務,更重要的是,社運人物進入議會,是要輸入民間社會的力量和訴求,以引動議會和公眾的關注。其實香港一些泛民議員也是社運出身,但成為議員後,都逐漸改以議會為主要戰場。且看今次入局的台灣社運人士,日後又有何新猷刷新議會政治。
因此,儘管港台兩地政治格局和選舉制度不同,但在身份認同政治、如何集結力量拉倒建制派以至善用民間社會力量方面,兩地的民主人士看來都有不少地方可以互相切磋和借鏡。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