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主派中人主張長毛(梁國雄)參加特首選舉,是要開宗明義,伸張真普選的民主訴求,避免嚴重失焦點,把重點轉到爭取溫和派治港。他們更認為,從策略看,支持高民望的建制派候選人只會進退失據,因為候選人敗選,民主派固然賠了夫人又折兵,而即使勝選,當選者大可挾民意以令泛民,使民主派和民主運動走入窮途。
不錯,這些問題都發人深省。首先,民主派目標是阻擋林鄭月娥當選,延續西環(中聯辦)治港,但前題是曾俊華是真命天子,否則希望便會落空。坊間一些評論人亦其實正彈此調。在他們眼中,政治局常委張德江南下召見眾多建制派選委,為林鄭拉票,仍有變數,因為總書記習近平可能最後一刻才拍板,曾俊華仍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因此民主派選委確有機可乘。
此說若果屬實,而民主派支持曾參選,當可提振民意和民主派的地位,因為得民意者得天下的話,最高民望候選人才能當選的潛規則,依然牢不可破,也代表梁振英路線受到懲處,而日後執政者亦須引以為戒。再者,民主派選委在此過程中,又可要求林鄭的挑戰者加入種種有利社會公眾的政綱,提升巿民制衡政府的能力,以至改善他們的生活,從而讓大家看到民主派的能量,遠遠不止於批評和口號。
當然,當選者會否一一落實競選承諾,不會像梁振英般"走數",而民主派又會否沾沾自喜,自滿於民意發揮了力量,民主運動卻就此原地踏步,完全取決於選舉後民主派如何組織如何運動,以保持監督力量,要求新政府落實政綱,並且進一步擴闊影響,贏取民心,以社會包圍政府。
相反,即使選舉結果非如所料,也不會一無所有。民主派選委穩站在民意的一邊,力擋林鄭當選,最後即使失敗,亦己竭盡全力,非戰之罪。小圈子選舉中,出現低民望者高票當選,而高民望者低票落選,更能突顯制度的不公不正,引起社會共鳴,必使大家對現行政治制度的不滿進一步升溫。
民主派能否在民眾失望之餘,帶領大家化不滿為力量,加強組織,擴闊陣營,持續抗爭,伸張民意,使民望不濟的林鄭政府一上場便陷入被動局面,亦完全視乎他們可否凝聚力量,並作長遠打算。民主派三百多個選委,來自十多個專業界別,有充分的代表性,如果能由特首選舉進而結成社會聯盟,投身民主運動,將是雨傘運動後的民主運動另一個里程碑。
由上觀之,民主派推舉民望高者出任特首,最後不論成敗,若有後續行動,持之以恆,有望把選舉轉向民主運動的開端,而即使僅此一役,並無後續計劃可言,也能夠與巿民同喜共憂,盡力而為。
反觀力主由長毛參選的民主派人士,大抵把民意視作民粹,不值一哂。他們以民主派的政治原則為號召,本身並無不妥,但問題是他們的行動亦屬小圈子政治的一種。其一,他們是民主派內的少數而已,而他們獲得的民意支持甚至比起林鄭都大大不如,其二他們不是以群眾運動的形式開展整個計劃,讓巿民了解和認同他們的主張。在缺乏民意認受下,他們頂多只能入閘參選,根本無法借取民意的力量,在選舉前後向建制施壓,更不要說發動民主運動了。
民主派都應該明白,民粹代表那些充滿歧視、憤恨、不理性、不文明的想法,那麼大多數港人要求休養生息,擺脫政治鬥爭治港的民意,儘管有不足之處,但總應首先得到尊重。民主派若不為民請命,盡力實現這點願望,再引領他們向前多走兩三步,最後只會脫離群眾,慘淡收場。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