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评论】由疫苗汰强留弱引向管治危机

2021.02.18
【杜耀明评论】由疫苗汰强留弱引向管治危机
粤语组制图

特区政府三令五申,要求武汉肺炎「清零」(即确诊数目归零),是不切实际的政治口号,也是不自量力的妄想。

最新一期《经济学人》指出,三大因素使抗疫成为恒常的工作,若以为疫苗到手便雨过天青,只是美丽的误会。原因之一是接种疫苗才刚开始,至今有一亿八千万人注射了,但要覆盖全球七十八亿人口,仍需颇长时间,估计最快要到二○二三年初,全球局势才会稳定下来。在此之前,香港即使接种疫苗计划顺利推行,但要恢复过往的国际人流,每月入境人数近七百万人,又能有效阻止病毒输入,是一大考验。

特别是病毒不断变种,来自英国、南非、巴西等地的新病毒,传染力比原病毒高25%40%,疫苗需要不断更新,否则无法制止新病毒蔓延。因此采购疫苗前,特区当局必须考虑疫苗能否有效针对新病毒,若有不足,制造商的研发能力又能否提升其效力。例如科兴疫苗对轻微症状武肺疫症的效力只有五成左右,首先须澄清是否包括对付新病毒,若不,何时可以加以改良,在注射第二针时补上,堵塞抗疫漏洞。专家小组解释不清楚,也得公开疫苗数据,让有识之士深入讨论。

否则的话,更会加强第三个不利因素:提高大家对疫苗效用的疑虑。根据研究推算,若注射率不到八成,每位确诊者会传染超过一个人的机会极高,令疫情难以收敛,而疫苗成效越低的话,风险更高。换言之,只要一成人口拒绝接种,不能接种的十六岁以下人数又超过人口一成,就无法达标,疫苗效用大打折扣,疫症随时成为挥之不去的风土病。

在英国,一般人相信疫苗有效,过去两个月来,接种群体的确诊人数亦逐步下降,但获优先安排注射的长者群中,仍有15%拒绝接种,在香港,各种迹象显示,数字看来更远超此数。首先,香港比欧美各国染疫比例偏低,近日每天确诊人数间中更跌至单位数字,个别群体接种疫苗后,不会出现疫情立即降温的轰动效应,疫苗效力不能彰显,也就失去注射的迫切性。

重要的是,过去一年,香港人都亲身体会,抗疫主要靠自己严守纪律,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才能抵住政府屡次疏忽犯错而导致的四次疫情爆发。而且,即使打了疫苗,个人依然需要遵守这些防疫措施,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须避免重蹈覆辙,做足功夫,包括彻底追查确诊人士所有密切接触者、严谨的入境检疫、精准的群体检测等等。相对而言,注射疫苗的边际成效有多大,并非显而易见。

更何况,外国研究显示,不信任政府是市民(特别是边缘社群)拒绝接种疫苗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信任政府。在香港,特区当局尤其特首林郑月娥,民望早已跌入无底深渊,不信任政府的是社会主流,而疫苗政策的莫名其妙,又令更多市民对政府有更大的怀疑,因而对疫苗有更多的疑虑。例如现时被一个或更多地方采用的疫苗,共有七种。疫苗专家小组理应逐一审视,并留意其他研发中的疫苗,订出排名先后,择优选购,而不是程序颠倒,让当局先斩后奏,先行采购,再交专家小组鉴定。

又如四种美国疫苗的有效率,由66%95%,却无一中选,反而有效率仅及过半、仍未经医药学术期刊鉴定的科兴疫苗,则榜上有名,显然是劣胜优败,违反常规,但不透露原因,不免令人起疑。他日疫苗无力阻止病毒传播,甚至乏人问津,不仅浪费公帑,市民更不明白所谓专家何以汰强留弱,令大家用不到更优胜的疫苗,结果对政府的不信任只有更大,没有最大。

因此,政府宜早为之计,亲身接触不信任政府的社会群体,解说政策并且顺从民意,订出多数人乐于接受的疫苗措施以至抗疫政策,才能有效执行,成功走出疫情的困扰。否则的话,当市民愈来愈不信任政府,最后产生的不仅是公共衞生危机,更是政府管治的崩坏。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