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開源無道節流無方 香港走向財政危機

2023.02.23
【杜耀明評論】開源無道節流無方 香港走向財政危機
粵語組製圖

特區當局發表新年度財政預算案,政府雖然面對財政嚴重入不敷支,經濟前景一片灰暗,但收錄在財政預算案內的所有問題原來都不成問題,因為財政司長筆下的香港,經濟衰退只是流年不利,來年便會由衰轉盛,之後更持續增長,而政府赤字累累也不外如是,大可舉債度日,甚至視此為公共財政來源。

去年香港經濟體積收縮3.5%,衰退已成定局,主要由於貨物出口下降14%,樓價及物業交投量分別下降15%及40%,同時整體投資下降8.5%。經濟低潮之際,來年情況稍為改善並不困難,但在歐美經濟環境不穩定,利率持續高企,香港經濟能否單憑中國經濟改善,便取得財政司長期望的3.5至5.5%增長,而且往後三年每年平均增幅達3.7%,則頗成疑問。

改變政府入不敷出的財政格局同樣不容易。去年地價收入(710億元)及印花稅(670億元)都比預期少了四成左右,但開支方面,經濟刺激措施加上防疫抗疫所費巨大,令政府整體開支比前年大幅增加17%左右,結果是2022至23年度政府開支上升至國民生產總值28%的歷史紀錄,而財政赤字亦高達1400億元。比起十年前(2012-13年度),財政儲備等於23個月的政府開支(當時國民生產總值36%),如今僅及12個月。

特區當局若不開源節流,政府財政將進一步惡化,最終陷入財政危機。不過,政府欠缺扭轉形勢的措施,來年收入主要寄望於經濟快速復甦,從而令地價收入大幅增加20%,印花稅的收入更增加27%,但即使如願以償,赤字也高達1200億元。政府稍有新意的辦法,不是開源而是借債,例如來年計劃發行政府債券650億元,當作政府收入,從而賬面上赤字可減至544億元,但將資本賬的負債(借款)變成流動賬的收入,只是自欺欺人,並沒有解決入不敷支的問題。

用貸款減赤字,反映政府束手無策。經濟低迷下,加徵利得稅及薪俸稅,勢必遭到全民反對,到時很難說得上「由治及興」了。但如今開徵的兩個新稅項,僅僅增加政府收入0.5%,只是聊勝於無。至於節流,除了宣布公務員人數繼續「零增長」之外,財政預算案並無着墨,甚至高薪厚祿的特區領導班子,也不酌量減減人工,或者將薪酬捐給弱勢社群,以示共渡時艱。

相反,未來五年,政府基本工程如常推進,開支平均每年超過1000億元,確有需要開誠布公,否則又如何避免防疫抗疫措施的大白象錯誤重演,導致龐大浪費?過去三年,當局用於抗疫防疫總共6000億元,其中興建和營運五萬多張床位的九個社區隔離設施,雖然政府沒有交代已經耗費多少公帑,但使用率竟不到25%。換言之,政府做好成本效益計算和監管,只需要減四分一開支,今年財政預算案就不會出現赤字。

其實趁着經濟衰退,政府財政緊絀,是時候檢討一下那些「劃時代工程」,謀定而後動。例如「明日大嶼」計劃,動用大約6000億元,填海造地1000公頃,聲稱提供400萬平方米商業樓宇面積以及20萬個就業職位,但計劃是否可行又是否物有所值?本土研究社曾經比較分析全球各地填海面積達1000公頃以上的十三個項目,發現爛尾居多,其中至少10個出現工程停滯丶半途腰斬、破壞環境、建成後空置等等嚴重問題。但發展局除了破口大罵批評者,根本沒有回應問題。即使只從公共財政角度看,政府也該審慎論證才最後決定,因為假使失敗,四分三財政儲備便付諸東流,大大削弱特區政府應急的財政能力,以今日香港的標準看,有損害國家安全之嫌。

又例如「北部都會區」計劃,也許有助香港深圳一體化,屬於「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國家級任務,所以非做不可。但以舊機場為主的「啟德發展計劃」為例,只涉及328公頃土地,不用填海,發展了20多年,到今天還在繼續努力之中。現在同時發展「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總共2000多公頃,若要二十年內完成,又不僅僅是平整土地,還要有交通運輸、住屋、人流、商業丶就業、康樂等等,投入的人力物力,起碼是啟德計劃的十倍八倍不可。

當政府開源無道,節流無方,更可以畫餅充飢,不顧國家安全,香港離開傳說中的「由治及興」,是愈走愈遠還是相距不遠了。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