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梁振英2.0的政治威脅

0:00 / 0:00

林鄭月娥被稱為梁振英2.0,真的名不虛傳,不但形似梁振英,更可謂形神合一。

她在論壇答辯的表現,令人錯愕,但見微可以知著。有選委要求她立法保護告密者,免他們受白色恐怖報復陷害,她立即反唇相譏,指自己及其支持者才是白色恐怖的受害人,一句岔開了話題;有記者問她當特首的話,會否"陰乾"香港電台,她反指港台新頻道表現差勁,甚至比中央電視台也遠遠不如,卻沒有半句反省,特區政府根本支援不足;曾俊華問她是否知道自己因何被稱作梁振英2.0,她把責任推到巿民身上,指他們故意找她作出氣袋,以宣洩對梁振英的不滿。凡此種種,不外是說,在林鄭看來,問題不知所謂,最有問題是發問的人。

看深一層,林鄭要表現的不是理念和辯才,而是風格和態度。她可以連問題也沒有聽清楚便撻着自衛機能,反守為攻,在在反映其處事作風硬橋硬馬、寸步不讓,面對異議時敵我分明,戰鬥到底,而何謂事實真相則唯我獨尊,搓圓弄扁,我對你錯。當然,這種"好打得"的架勢,只用於泛民身上,對建制派並不適用,對北京更只會小鳥依人,千依百順。

林鄭的諸多失言,首先由於北京寵幸有加,令她肆無忌憚。在中聯辦努力下,她也許自覺穩操勝券,躺着也當選,既不怕得失記者,也無懼其他候選人的質詢,一於快人快語,天馬行空,人家當你胡言亂語,索性當作惡意攻擊,大而化之,視之為無物。更何況,只要偏聽偏看北京在港報章的報道,盡是一片讚歌,必定振奮其人心,再配合某些民調機構得出林鄭支持率節節領先的結果,林鄭受到輿論的質問、責難、批評、耻笑,又何足懼呢?

除了自我感覺良好,林鄭可以依然信心滿滿,也由於她認同梁振英的施政理念,最重要是實際利益,不是政治權利。他們都深信經濟民生政策只要使巿民獲益,就可以治癒社會撕裂,建立政府威信,但管治上,行政主導卻神性不可侵犯,中央的權威也只許接受、不容挑戰。

其實林鄭、梁振英的施政理念如出一轍,就是北京的理念,就是以經濟民生改善代替政治制度改革,即通過經濟發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輔以福利措施,疏導民憤民怒,從而建立統治者的認受性,再無須改變現有制度,以民主選舉產生政府,授予執政權力,依政綱施行政策。

因此,林鄭相信更多教育撥款,增加社會福利服務,為更多人提供居所,就能撫平不滿,恢復和諧。不錯,社會政策若能滿足公眾需要,解決民生問題,定有助社會穩定,但港人除了關心切身的福祉,更擔心一國侵蝕兩制,挑戰香港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令香港淪為又一個中國大陸的城巿。即使特區政府動用大量財政儲備,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也無助於遏止這些政治衝擊和消除港人的憂慮。

更何況,林鄭施政理念狹窄,過去五年,無疑推出不少扶貧安老助弱的救濟措施,但福利政策改變不多,社會政策更是原封不動,例如怎樣讓貧者自助,老有所養,林鄭跟給她狠批的曾俊華沒有兩樣。當政府坐擁近萬億財政盈餘,林鄭也無心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如今曾俊華也願意重新研究全民退保,林鄭的政綱卻隻字不提。加上既得利益集團,由鄉紳父老到地產霸權,都為她站台,在土地發展和房屋政策兩方面,她的施政又如何甩開他們的利益?對於曾俊華主張推出更多公屋,讓香港六成人口入住,林鄭表示不贊同,除了如她所說是不切實際,當然也損害了地產商的利益。

林鄭政綱的主題是"同行建共識,經濟民生齊推進"。但試問只談經濟民生,不重人權法治,更且輕視民眾參與決策,再加上一個有恃無恐的特首,所謂齊推進只會是虛有其表,港人被推進才是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