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生自殺慘劇近來不斷發生,去年九月新學年開始至今,已積累二十多宗,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應該立即辭職,不要再磋跎下去,以示政府主動承擔責任。
當然,吳克儉怎會放棄高薪厚祿,自以為一貫正確的特區政府也沒甚麼反省的空間,TSA評核試如常推行,大學學額依然僧多粥少,貧富懸殊變本加厲,社會矛盾繼續深化。
無疑,上述種種原因不一定適用於每宗自殺案例,我們也可以說,即使社會破爛、政府殘廢,也不該犧牲自己。但教育當局,以至整個特區政府,若真正珍惜生命,可有認真聆聽莘莘學子的心聲、不滿、挫折、無奈?政府又可有為社會把脈,深究一下,學生面對的困惑,與政府政策和社會制度有何關係?
特區政府現時只是如夢初醒,教育局只提出例牌的反應,成立專責小組研究自殺成因、加設學校講座、舉辦分區研討會、組成專業輔導團隊、提供資訊,並且重彈舊調,呼籲大家鼓勵青年人要有正面思維,提高抗逆能力,同時對未來抱有希望。
現實是,自殺事件頻生,不正是反映更多人欠缺正面思維嗎?教育當局應該分析原因何在,然後對症下藥,否則不斷叫喊年青人要有正面思維,只是一堆廢話,不會給他們帶來正能量。多少年來,當局所謂防止學生自殺的措施,其實都不外如是。不是叫青年人正面思維,就是要家長每天停下來與子女溝通。這些宣傳信息若是有效,就不會弄到今日如此田地。教育當局繼續叫叫口號,又有何助益呢?
家長加強與子女溝通,用同理心去理解他們的困擾,當然是雪中送炭的支持,但面對排山倒海的功課,一試定去留的考試壓力,甚至一般人上流無望的社會前景,政府管治手法越來越敗壞,家長除了同情和體諒,還可以怎麼樣呢?
其實學生只要有感情上的支持,有自由去發揮所長,就不會輕易倒下去,但現實卻是另一回事。老師忙於教學改卷,也十分緊張學生成績,否則學校降等,招生不足,學校倒閉,飯碗也不保。他們又怎顧得了這位同學家庭生活不愉快,那位同學不適應中學的環境呢?同學本是互相支援的有效網絡,但功課繁重,競爭激烈,空閒時間少,還要應付多種學習活動,哪來時間和心情互相交往,建立深厚的友誼?當這些最自然也最有效的防禦措施都失效,學生出現情緒困擾,只能求助於疲於奔命的駐校教育心理學家,就憑他們一個腦袋和有限的工作時間,又怎可能照顧六間學校有需要的學生呢?
政府交由教育局主理及應付學生自殺的問題,從開始已是錯誤。有調查顯示,四分一學生承認學業壓力巨大,而教育當局只會高談闊論,口說考慮減低學生壓力,卻不著力改變以篩選和淘汰為目標的教育制度,更不要說從根本上改革,讓學生快樂學習,找到生活的意義,反而不斷為他們製造失敗經歷和挫折傷感。這樣的教育當局本身就是問題的一部分,需要全盤的檢討,但檢討工作卻由他們主導,又怎可能跳出自己視野和利益的限制,認真審視現行教育制度的缺陷,從而徹底改變過來呢?
官員常說性命寶貴,但有沒有令學生鬆綁,得到關懷,享受生活,從而感受生命的可貴?又有沒有給予他們參與決策的機會,讓他們發光發熱,在生活中長出智慧和力量,成為有個性、有思考的個體呢?很不幸,特區政府的教育措施,繼承殖民地遺風,從不重視個性培育和心智發展,其昏庸無能於此可見一斑。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