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選特首可以「開局即終局」 治香港怎能不政通人和
李家超突如其來參選特首,表面毫無準備,至今連政綱也未寫好,轉眼便已成為下任特首的欽定人選。短短半個月的「競選」歷程,看似非常反智,不過從另一角度看,這個「競選」劇本可謂匠心獨運,為李家超度身訂造,也表明中央直接管治香港的又一步。
一個沒民望、沒班底、沒政綱的參選人,當然不宜過早曝光,以避免其他人選直接比拼及針對,甚至蒐集黑材料,以招惹輿論非議。特別是造王者選定的人選質素有目共睹,就更要減少讓人評頭品足的機會,否則參選者不能服眾,甚至連親北京政客也心有不甘的話,則不僅削弱參選者的威望,也有損北京的權威。因此,提名開始前才宣布參選,候選人又只得一位,沒有政綱沒有辯論沒有質詢,有的是越來越龐大的支持隊伍,和越來越洪亮的讚嘆聲音,好讓競選局面還未開打,已經可以宣告結果了。
其實劇本佈局即使沒有這麼精密,也沒有人可以阻止李家超當特首,反正北京圈定誰做誰就當選,歷來如此,沒有例外。不過今次「選舉」過程謝絕社會參與,不要說由提名到投票,只跟一千五百名選委有關,其他人連詢問候選人一句也沒有機會,甚至傳媒搞個公開論壇,讓不同政見者與候選人公開辯論,相信也難以成事,不單單因為不少反對意見領袖已經在囚,或者礙於「煽動罪」的威力而不會參與(或主辦),也由於沒有競爭,唯一的候選人篤定當選,他不想再努力了,也是人之常情。
不過,「開局即終局」不論如何佈置巧妙,不等於往後便政通人和、社會恢復活力、經濟繁榮順利重生。不錯,特區當局掌握槍桿子,三萬警力加先進裝備足可震懾一切反抗行動,如今民間集體和平抗議活動亦已消聲匿跡,但2019年以來政府與民間的對立情緒,當局除了刑法伺候,並沒有以政治對話來拉近距離,促進諒解。
相反,立法會初選案四十七名被告大部分未定罪先囚禁一年有餘,《蘋果日報》、《立場新聞》被迫倒閉,還有教協、民陣、職工盟等公民組織先後解散,市民看在眼裡確是無可奈何,但因此轉而支持政府的,相信絕無僅有。李家超上台應無懸念,但若如林鄭一樣固執,拒絕以對話包容解決分歧對立,萬勿妄想市民會由畏生敬,變得尊敬政府。
政治不必多說,單看經濟,市民不信任政府,亦有礙其推動政策。例如特區當局近年大力鼓勵青年人北上大灣區工作,但調查顯示,只有八分一(18至34歲)受訪者有興趣,超過八成人(82%)表明無興趣,因為他們對中國的「民主法治」和「訊息自由」想法非常負面(分別是-87.4%及-77.9%),顯示他們並不相信官方的宣傳。因此,即使假定大灣區發展以至全面融入國家計劃,有利香港發展,但沒有年青人的信任,政策也難免是「開局即終局」,無法再推下去。
整個社會的信心動搖下去,也就形成市民以腳投票的移民潮。2021年,便有接近十萬人取得英國批出的BNO簽證,可到當地定居,而三月底有調查發現,近四分一受訪者有計劃移民,主要原因是「個人自由變差」,其中又以中層管理人員及專業人士居多,由此造成人才及資金流失,是社會短期內無法彌補的損失。
李家超上台既已欽定,當然不成疑問,但能否真正「由亂轉治」,取決於如何取信於年青人、有何措施扭轉移民潮丶如何修補社會撕裂、「一國兩制」又有何願景等等,這些是必須面對的難題,也是施政成敗和香港興衰的關鍵所在。不過,今次特首的提拔過程,由中央揀定再交一千五百位選委表示支持,排除社會參與,清楚見證一個封閉程序的誕生。北京由上而下決定一切,其支持者搖旗吶喊,社會意見則微不足道,特別是民主派的聲音,即使代表社會的多數人,當權者依然可以視而不見。
這種做法推而廣之,甚至成為日常的話,大政方針以至社會政策日後也更多由北京拍板敲定,再由特區當局實際執行,身居重要權位但只代表社會少數的「愛國」人士負責踴躍支持,而社會的大多數卻被排斥在外,沒有置啄餘地。到時,不僅「中英聯合聲明」是歷史文件,「港人治港」也難免變了一個歷史名詞。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