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土地供應蹉跎歲月 專責小組敷衍塞責

0:00 / 0:00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近日發表諮詢報告,就土地供應來源用五個月徵集民意,以尋求共識。此舉表面上開誠布公,廣開言路,實際上敷衍塞責,費時失事,不啻是特區政府民生施政又一敗筆。

專責小組經過七個月準備,居然沒有初步結論和建議,只懂列述十八個選項,供社會各界討論,首先就是虛耗光陰。若單純舉出不同選項,查證每選項可提供土地的面積,當局只要徵詢專家、學者以至相關組織,再翻查一下資料,一、兩個星期便可完工。專責小組七個月來大部分時間花在十四次內部討論會,再根據討論內容總結每選項的優劣點,以引導社會討論。但細看報告內容,不外泛泛而論,比一些坊間評論文章都不如,竟然如此蹉跎歲月,花掉七個月,何不盡早交由社會大鳴大放,不是更直接更省時嗎?

聽其名觀其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根本名不符實。小組只作簡單資料蒐集,應稱為「蒐集土地供應不同方法小組」才是,而其內部討論多是眾說紛紜,欠缺專業、深入的分析。既然說土地問題如此重要,專責小組早應成立專家小組,從區域規劃、經濟發展、土地供求、財務分析、房屋政策等方面,邀請各方專家深入探討,互相切磋,才抽絲剝繭,列述現時香港政經發展形勢下土地供應不同來源的利弊得失,以至如何善用覓得的土地,才能解決住房需要等問題。例如眼下樓價瘋狂,由發展商開發私人樓宇以滿足房屋需要,已經不切實際。因此必須考慮,是否需要把更多甚至全部住屋土地用於興建居屋或公屋?很遺憾,小組對此視而不見。

專責小組另一致命傷是不知諮詢為何物。小組交給公眾十八個選項,讓他們討論和選擇,其角色也自限於收集和總結公眾意見而已。可見小組自視甚低,只是定出項目,蒐集公眾意見。其實小組成員各有專長,大可先作研究,再按內部討論結果,定出一組或多組建議(每建議可包含不同的土地來源),列出每組建議的詳細論據,再讓公眾發表意見。

這樣做,可幫助公眾理出頭緒,形成清晰議程,提供基本理據,使公開討論有所聚焦,就算你不同意所有建議也有所參照。否則只按十八個選項去討論,結果只會淪為民意匯集,即使有最多人主張第一、三、五項意見,但究竟如何達成一套發展策略,首先解決住屋需要,就不得而知了。

九七前,港英年代的政策諮詢專責組織可謂珠玉在前,大至工業多元化,小至公共房屋資助政策,都先經內部研究、討論,再諮詢民意、然後總結推行。現時的問責高官,由特首林鄭月娥到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以至不少政策局首長,均由政務官出身,理該熟知諮詢公眾的理念和運作。但如今竟然可以搞出一份水準低下,方向不明,既無策略亦無分析的報告來,任由諮詢失焦而且浪費時間,若不是拒絕承擔責任,就是欠缺管治決心。

其實小組提出建議又有何困難?十八個選項只有四個可於十年內提供土地,既然小組發現香港未來八年急切需要八百多公項土地,其餘十四項土地供應的建議,根本是遠水不能救近火,因為起碼要十至二十年才能成事,暫時擱置也罷。換言之,小組只須聚焦於首四個選項共約二千七百多公項土地,找出三成地方即可,其他再從長計議。

四個選項中,兩項可以政府全權決定,包括會所用地(如粉嶺哥爾夫球場)、康樂設施用地等,政府擁有地權,其他兩項如廢棄農地(棕地)及發展商持有的新界農地,亦可用《收回土地條例》收歸政府整合發展,但政府要有政治意志,克服這些土地上不同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可以克服的話,剩下的問題,只是四個選擇的配搭和比例而已。不過報告只列出官商合營一項,完全忽略政府可以收回地產商手上的農地自行發展。

倘若專責小組連這點也看不到,不外清楚說明一點︰他們害怕解決官商勾結的問題,卻勇敢成為這個問題的一部分。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