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六七年暴動50周年了,儘管近年來不少參與者多麼努力重塑這段歷史,試圖開脫當年闖下彌天大禍的責任,但不用說,結果肯定是徒勞無功。
這場延綿八個月,由起初的勞資糾紛不斷升級,最終演變成以武力手段推翻政府的奪權運動。期間不時出現近乎恐怖主義的炸彈襲擊,而港英政府亦根據緊急法例施行鐵腕鎮壓,以恢復秩序。
根據英國檔案資料,這場暴動導致51人死、848人傷,122幢建築物和164架車輛遭到破壞。期間炸彈爆炸有253宗,並發現約1500個真炸彈和接近五千個假炸彈。可以說,由人命傷亡到財物破壞,都寫下本港歷史的紀錄,整個社會當時亦已陷入崩潰邊緣。
到今天,面對這個歷史傷口,這群要求平反的暴動參與者、支持者根本毫無悔意,不但對受害者和香港人沒有歉意,更把"反英抗暴"掛在口邊,當年"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氣概,依然揮之不去。難道中共在港組織自以為替天行道,就可以不擇手段、濫殺無辜嗎?難道我沒有放炸彈、掟石頭,只是從旁協助或者派發傳單,就不用對六七暴動有個說法?
無疑,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千瘡百孔,社會基本設施及服務均不足,政府與市民矛盾重重,但若非大陸"文革"之風蔓延香港,本地土共組織奉旨承風,加上北京或明或暗地支持,還有《人民日報》煽風點火,一場社會抗爭又怎會以"文革"的激烈手段和暴力形式爆發,又怎會不惜犧牲他人的性命財產,去鋪墊自己的革命?即使當年殖民統治錯漏百出,甚至暴動期間以緊急法例授權政府,嚴刑峻法,偏離法治,但親北京組織又何湏變本加厲,用暴力對付異見者,以至拿港人為人質,亂放炸彈,為求散播恐佈而不怕傷及無辜?
歷史事實不容抵賴。當年組織暴力鬥爭的本地左派領導人,實在責無旁貸,早應為六七暴動的錯誤公開致歉,跪求港人的諒解。不然的話,中共中央作為土共的領導人,亦應該義無反顧,擔起歷史錯誤的責任。
反觀目前要求平反的,多是暴動期間的年青參與者。他們當年因各種原因被捕判刑入獄,由他們承擔全部責任並不公道。不過,個別人士當年遇到不公平對待(如前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因在學校派傳單而判入獄兩年),應否平反,一來因人而異,須按個別情況具體衡量,難以一概而論,二來即使個別案件平反有理,六七暴動的歷史責任依然不能迴避。
很不幸,該擔當的人怕得要死,不敢面對歷史,個別被囚者即使不畏拋頭露面,擊鼓鳴冤,卻把歷史問題只看作個人問題。結果是,歷史責任無人認領,個人問題不了了之。六七暴動依舊如群體記憶那樣,代表粗暴、傷亡、破壞、癱瘓、倒退、危機,大眾的認知無從突破,更不要說釐清責任,尋求和解。
五十年過去,該是時候總結歷史,但"六七暴動"已如歷史孤兒,自生自滅。眾所周知,香港六七暴動是中國文化大革命的衍生產物,而文革是毛澤東借革命之名把當權派拉下台的一場暴力權鬥。中共事後亦對文革定案,指文革是由毛澤東錯誤發動,再被林彪、江青等反動集團利用,導致"嚴重災難的內亂"。換言之,中共一日不替文革翻案,作為文革延伸的香港六七暴動,也同樣背負歷史的瘡疤,因此難望北京捨棄自己對文革的定論,把壞事說成好事。
不過,北京看來也不會坦白承認六七暴動錯在文革、錯在中央。雖然毛澤東是文革的罪魁禍首,但無論如何,整個中央政府都難逃集體責任,因此由文革而引致香港社會動盪和各種破壞,中央必須向港人賠償、道歉。問題是,北京今天能否放下對香港的恩主心態,誠心懺悔?
當文革不能否定,北京亦不懂放下身段,香港的六七暴動便永遠欠缺一個官方的說法,一宗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注定是給遺棄的歷史孤兒。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