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現實並不是理想化身

杜耀明評香港本土派、七一大遊行和港大事件(法新社圖片/粵語部製圖)
杜耀明評香港本土派、七一大遊行和港大事件(法新社圖片/粵語部製圖)

0:00 / 0:00

香港本土派組織當然可以不參加"七一"遊行,但本土運動的根源既然來自身份認同,本土派不願意投入"七一"遊行的行列,秉承零三年五十萬人團結自救的本土精神,再發揚光大,爭取港人自治自決的權力,未免有負歷史所托。

本土組織如"青年新政"可以說,主辦單位提出的訴求是"決戰689 (意指行政長官梁振英)、團結一致、守護香港",不是他們"香港民族自決"那杯茶,所以不參加了。但既然在你們眼中大台不復存在,誰也不代表誰,你們擔着香港民族大旗同行,又有誰會反對?反正每年"七一"遊行都包含社會各界的各種訴求。

或者"青年新政"諸君不願埋沒於群眾之中,那麼不如擇日異軍突起,別樹一幟,發動遊行以表達訴求,又何必自絕於本土政治運動的傳統?當然,不能接受的,是用一些自己也難以信服的理由為自己開脫,例如遊行不能達到拉梁振英下台的目的。這彷彿是在說三點道理:一、是有希望達成目標的行動,才會參與,否則只屬費時失事,但這種想法,不是正正與雨傘運動流傳的金句"不是有希望才堅持,是堅持才見到希望"背道而馳嗎?二、是世上確有一些行動,只要跟着做,就百分百肯定達成目標,但"青年新政"只知道哪些行動不能百分百達標,卻又說不清楚哪些才可以;其三,不是百分百達標的行動,其他人做了只是浪費時間,組織者甚至有欺騙群眾之嫌,唯獨他們做了卻除笨有精。因此,民陣搞"七一"遊行,在"青年新政"看來是傻事,但遊行滙成人流,經過路上他們宣傳香港民族自決的街站,儘管宣傳活動不能達到自決的目的,卻依然很有意義。

這些奇談怪論,他日有機會可再深入分析,但這裡只想說,我們不能再一概而論和一廂情願,只因他們是雨傘運動後的年青人組織,便認定他們是香港未來願景的化身,故此寄予厚望。

其實公眾期望與現實不符,又怎會限於一些傘後組織?一些公共人物的德性品格,同樣需要細心研究。香港大學校長正是一例。相信大家都沒料到,去年還力撐陳文敏出任副校長的馬斐森,近日竟然公開誇讚校委會主席李國章的表現接近十分滿分,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如果李國章還是去年那個李國章,改變了的應該是馬斐森本人。自從李國章出任港大校委會主席,馬看來已經和他合作無間。他指責學生包圍校委會會場,更說自身安全感到威脅,卻不去理解學生行動的目的,是要求校委會解釋檢討校政有何決定。李國章在記者會上批評集會的學生好像吸食了毒品一樣,馬斐森竟然任由他繼續無理指罵學生。

隨着港大學術做假案的浮現和發展,馬斐森的光環更加消失於無形。他首先向記者表示,這是港大內部事件,拒絕公開交代,但傳媒揭露了事件詳情後,發現不但案中人涉嫌做假和挪用公帑,港大校方更以獨特的辦法處理,結果教授和她兩名團隊成員,都無需為造假而負責,因此被指有包庇造假之嫌。不過,港大一直以保密和私隱為擋箭牌,即使事件涉及科學研究的誠信問題,以至涉嫌挪用公帑的指責,馬斐森都選擇不向公眾交代,還暗指舉報人動機可疑。

今年初,港大早已完成調查,有關報告亦已寫好多時,卻至今堅決不讓校委成員翻看整份報告,再作討論。可以說,過去沒有需要干預人事任命,校委會卻干預了,今次有需要釐清事實,追究做假的責任,校委會又任由校方管理層自把自為。過去力拒外力入侵校政的馬斐森,看來已跟校委會主流派化敵為友,互相扶持,合力拒受公眾的監管。世事多變,又何止於政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