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 北京除外,郭台銘參選皆大歡喜
台灣富商郭台銘決定參選總統,宣稱要整合在野力量,以達到「下架民進黨」的目標,但立即惹起各方猛烈批評,指他「敗事有餘」,但郭台銘至今招架乏力,看來民進黨下不了架,下架的將會是他自己。
郭台銘參選,形成四人角逐局面,情況並不獨特,過去七次台灣總統選舉只有兩次是一對一的較量,三名候選人以上曾有兩次。莫名其妙的只是,今次四名參選者,郭台銘的民意支持度最低,只有10%上下,何來政治能量推動不同在野派別團結一致?更奇怪他卻自稱「主流民意大聯盟」,要由他主導反對陣營,既不切實際,也將其他合作對象貶低。
其次,郭台銘與國民黨過節不少,互信基礎薄弱。四年前,他參加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甄選,敗給民望高企的韓國瑜(接近45%),當時數十位黨內大老遂公開呼籲郭台銘支持韓,甚至兩人合作參選,結果郭高調退黨,其後遭國民黨撤銷黨籍。今年中,郭台銘再次參加國民黨甄選,最後敗給侯友宜後,承諾會全力支持侯,但三個月後又宣告自己參選,根本無視國民黨的紀律和尊嚴,日後又如何合作?至於民眾黨柯文哲,是在野候選人之中民意支持最高,加上自視甚高,絕不會自貶為郭的副手。
郭侯柯三人整合不成,反而會撕裂及削弱反對陣營,因為支持郭大約百分十的群眾,大部分來自國民黨的地方勢力,少部分來自不滿民進黨的泛綠人士。現時侯友宜及柯文哲的民意支持合共約四成,三人齊參選的話,或稍稍拉高投票率,但也分薄選票,到時得票最高的一位可能不及兩成,遠遠落後現時超過四成人支持的民進黨候選人、現任副總統賴清德。
因此,親國民黨的輿論除了怪責郭台銘到處拉票是挖牆腳,令侯友宜民望由起初三成左右,一路下跌至不到兩成,近日更直言郭台銘參選,民進黨最歡迎,甚至會暗裡幫他到處找人連署支持,以符候選人資格,確保郭在總統大選不缺席,以起𠝹票作用。因此郭的參選,結果不僅不是「下架民進黨」,而是適得其反,令賴清德躺着也當選。
不過,從另一角度看,郭台銘近日宣布參選,不僅是個人野心使然,也有一套的政治理念和盤算。現時台灣總統選舉雖然未進入正式的選舉期,但民意調查結果越來越清楚,賴清德支持度穩步上揚,突破四成有餘,正走向四成半,其餘兩人則支持度停滯不前,兩者總和也比不上賴,令人擔心勝負已分,選舉未開始已進入「垃圾時間」。
郭台銘此時決定參選,可說是用心良苦,因為敗局早已形成,與他參選與否反無關,而是侯友宜和柯文哲兩人表現不如人所致。他參選的作用,不外是將敗局由非常可能變成毫無懸念而已。他的出現,反而使國民黨和民眾黨都陷入失敗的絕望境界,鞭策他們勿再心存僥倖而直面現實,要麼接受失敗,再等四年,要麼採取斷然行動重整力量,團結一致,才有望反敗為勝。
不錯,郭台銘說在野黨派整合力量才會贏,千真萬確,但當真話混在假話空話之中,一切也變得難以入信。例如郭認為自己當了總統,即可保台灣50年和平,但即使他有超級能力護台,但也快73歲了,憑甚麼保證他可以保護台灣直到他123歲?若非憑其個人能力,那麼是靠他與西方國家及其盟友建立緊密的戰略顆伴關係,撐起台灣,還是與北京政治協商,接受「一國兩制」,成立台灣特別行政區,以換取香港那樣的「五十年不變」?又如他誇下海口,台灣經濟二十年後可超過新加坡,成為亞洲首富。但現時兩地人均生產總值,即使用購買力計,相差大約一倍,郭台銘有何妙計達標?當地緣政治緊張,台灣要持續繁榮,該靠緊大陸為主,還是投向以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經濟社會,還是左右逢源?
郭台銘拋出空想,甚麼方法也沒有,大概是叫人只要信不要問。不過,政治領袖自奉為教主、以選民為信徒的政治模式,對於躋身現代文明之列,民主政治踏入第二十八年的台灣,完全超出他們可接受的政治想像,而腳踏實地的政治人物和黨派即使不嗤之以鼻,也避之則吉,更不要說緊密合作。
儘管在野黨派整合不成而敗選告終,但郭台銘對人對己已經有所貢獻。民進黨固然多得他而輕易繼續執政,國民黨和民眾黨亦找到「歷史罪人」,為今次敗選負上責任,而郭台銘也生動演出自命救民於水火,卻難逃台灣人唾棄的一幕歷史劇,而斯人獨憔悴的,恐怕只有北京了。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