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社會主義大躍進,下一站香港?

2021.10.07
【杜耀明評論】社會主義大躍進,下一站香港?
粵語組製圖

九七後第二十五份行政長官施政報告,相信是最容易寫的一份,因為其主要主張,北京早已有言在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不外是做政務司司長的份內事,把來自北方的領導方針編成具體計劃而已。

由此展望未來,簡單不過,施政方針是政治加強嚴控,沒有商議空間,經濟發展融入大陸,跟大灣區命運相連,而民生則需要努力改善,以緩和社會矛盾和衝突。換言之,《港區國安法》實施一年多,僅是香港大變的起點,有待其他政策陸續推出後,面目一新的「美麗新香港」才見真章。

政治上,《港區國安法》只是開始,接下來還有《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看來「港版人民民主專政」才是目標,亦即由主政者按政見認定誰有權參政、誰享有自由,符合官方資格是人民,不符合者是專政對象。政治只剩下赤裸的權力,待二十三條立法後,異見人士及組織的活動空間,更會進一步壓縮,而政府面對六成市民的持續不滿,大可置諸不理。隨着反對派政治領袖注定被取消參選資格,連通過政治選舉表達訴求的渠道,亦已全面閉塞。

經濟上,林鄭緊隨中聯辦官員的口吻,提出大舉開拓新界北部,以區域發展推動香港前進,預計用二十至二十五年時間,建立一個三百平方公里(三萬公頃)、人口二百五十萬的都會區。此舉既能夠融合深圳香港兩地,在大量土地供應下,更能一次過解決房屋、經濟、創新科技等多項難題。

明顯不過,這是又一個大躍進項目。三年前林鄭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填海一千七百公頃,但至今仍然紙上談兵,如今再接再厲,又提出規模再大二十倍的北區都會計劃,怎能令人信服可在二十多年內完成,並在人口衰減的同期,讓一百八十萬人口遷入居住?

回看將軍澳新市鎮計劃,由八十年代初開始,經歷三十年,才發展成十平方公里的社區,供四十多萬人居住。一個面積大三十倍的區域,目標人口是將軍澳六倍,如何只需要發展將軍澳的三分二時間,便大功告成?再看規模只及北區都會計劃百分之一的「啟德發展計劃」(三百二十七公頃),居住人口不到九萬,由計劃到動工至今近二十年仍未完工,可見重新發展知易行難。更何況,還要同步推行「明日大嶼」計劃,特區政府如何脫胎換骨,以十倍計加強效能,多快好省又能持續數十年打造新香港?

林鄭對大幅增加興建公屋的承擔,同樣驚天動地。施政報告將公屋興建數目再提高至三十三萬個,前五年每年二萬二千個,後五年加倍至每年四萬四千個。但回望去年(20/21年度),公屋興建量才不到六千三百個,遠遠落後既定目標,卻又從無檢討問題何在,也沒有提議任何改善措施,又怎可能未來五年的產量跳升三倍半,五年後更增加七倍?

再者,公屋計劃亦欠缺財政安排。負責興建公屋的房屋委員會能否自負盈虧並無保證,隨着公屋數目每年增至四萬四千個,興建成本高達約二百七十億元,扣除從居屋項目所得利潤數十億元,每年虧損以百億元計,須由政府撥款包底才能運作下去。未來十年,興建三十三萬個公屋單位約需要二千億元,政府有何財政安排,確保建屋資金供應源源不絕?

同時,公屋供應只能解決部分住屋問題。公屋的服務對象限於貧窮線下(入息中位數不及一半)家庭。換言之,由於居屋數量有限,其餘多數人只能通過私人市場解決住屋需要,因此即使公屋供應能滿足貧窮家庭的需要,當局仍要通過不同辦法,加強私樓巿場的供應和競爭,以緩減不能入住公屋家庭的生活壓力。但施政報告只列出未來十年每年落成的私人樓宇平均一萬個,低於過去五年的最低入伙數目(10,058),樓價和租金相信仍會維持於高水平,足見施政報告對不能受惠於公營房屋的中產階級,根本無濟於事。

撇開拾人牙慧,整份施政報告欠缺實務說明丶財務考量丶規劃評估,卻偏重標榜目標遠大,以長長時間換取廣闊空間。不過,即使以社會主義經濟計劃加以比量,眼下這個起碼需要五個五年計劃才能完成的都會大計,相信今時今日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望塵莫及。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