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建制派選舉勝利的兩大恩主

0:00 / 0:00

立法會補選李卓人落敗,是民主派繼今年三月九龍西補選後,又一次失去多數市民的支持。連場挫敗,民主派固然要認真反省,但更值得全港市民深思的是,一個建制派候選人,答辯言詞拙劣,又擺明支持一個劣政如山、民望向下走的政府,何以仍然順利勝出?

李卓人是民主派資深領袖,個人形象鮮明,整個競選宣傳亦以民主派的一貫理念為主,而推薦候選人的知名人物,全屬民主派頭頭加工運領袖,一望可知,他今次是代表民主派上陣,咬住建制派不放。不過,他的票源亦只能從民主派支持者而來,難以吸引立場不明確的中間選民,對於投票率偏低的年青人,亦欠缺針對的策略、活動及獻議,以提高他們投票的積極性。加上不少選舉論壇,都淪為候選人互相攻擊甚至個人攻擊的泥漿摔角,無法突出李卓人議政論政的識見與主張,但對於民主派堅定支持者以外的游離選民,未免欠缺說服力。

反觀陳凱欣,一開始便偷步,以健康大使的名義用超巨型的大廈外牆布幅宣傳自己,更標榜自己記者出身,獨立於黨派的超然地位。在她寄給選民的宣傳册中,十二位推薦人只有兩三位是傳統左派政治人物,顯然是要爭取民建聯之類建制派群眾以外的支持者。

同時,建制派的支援源源不絕,頭面人物的站台,區內建制派地方力量拉票,加上北京在港傳媒一直以來給她的正面宣傳,甚至在投票當天,兩份北京在港報章用大量篇幅,以類近政治廣告的形式,宣傳其政綱,嘉許其表現,就是讓傳統左派群眾看到黨國堅定不移的支持。可見,基本策略是以建制政黨支持者為基本盤,加上一些游離的中間選民,便可以鎖定勝局了。

民主派敗選的另一關鍵是非建制陣營的分裂,使建制的候選人有機可乘。政壇如今山頭林立,良莠不齊,民主派只代表建制派以外的部分力量,根本無法號令天下,團結一致對外。結果老牌政客馮檢基可以與民主派反目,不怕身後污名,無懼眾叛親離,即使弄得兩敗俱傷是意料中事,也要參加這場由始至終都毫無勝算的選戰,究竟所為何事,實在耐人尋味。這類人物在地區長年經營,有穩定的一群支持者,而年紀則到了從政事業的最後階段,日後無須再跟民主派合作,大可以天馬行空,任意而行,可謂民主派防不勝防的隱患,建制派從天而降的恩物。

除了馮檢基,另一建制派恩物就是本土派。2016年選舉,九龍西選區非建制選票總數達到十六萬,其中支持本土派候選人者超過四萬。今次補選,李卓人得票九萬三千,與16年支持毛孟靜、黃碧雲、劉小麗的總和只欠三千票,馮檢基得一萬二千票,比上次民協名單的票數亦少了三千。換言之,主流民主派的票數,若連同16年社民連的七千票在內,今次的流失不到12%。若扣除今次投票率比上次低了約10%,民主派票數的佔有率與上次相比,只屬於輕微下降。

究其實,民主派的敗選,是敗於得不到本土派的支持。今次選舉不外反映本土派與民主派之間間隙仍深,結果讓建制候選人坐享漁人之利。展望未來,其實不論是單對單補選,還是常規的多議席選舉,本土派的無為取向若繼續下去,既不參選也不支持民主派,那麼不管動機有多純潔,客觀上都幫了建制派一把。

回到九龍西,倘若本土派逾四萬支持者都認同民主派與建制派毫無分別,票不投也罷,甚或響應「焦土政策」,一於袖手旁觀,讓建制派盡快全面控制議會更好,因為可以加快其腐化墮落,引發危機,再產生政治改變的契機,但這樣的言詞不論多麼漂亮,結果注定只會削弱議會內反對聲音,也把自己變成政權求之不得的維穩生力軍。

本土派不支持民主派,完全可以理解,兩派需要更多溝通也是必須,但堅決放棄參政的權利,又罔顧自己袖手旁觀對特區政府走向威權管治的裨益、對公眾利益的損害,究竟是目標的迷失,還是方法的錯誤?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