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編制重整露出馬腳 裁員偷走新聞自由

2020.12.03
【杜耀明評論】編制重整露出馬腳 裁員偷走新聞自由
粵語組製圖

在香港,有線電視以削減成本為由裁員,新聞部出色的員工被裁走,調查社會流弊、權貴妄為的「新聞刺針」專題組也順勢被瓦解。過程中,管理層權大於理,手法粗暴又拙劣,足見劣幣驅走良幣之歪風下,不能再寄望電子傳媒可發揮新聞監察社會的功能。

疫情下經濟不景氣,裁員看來迫不得已,但如何圈定被裁人員,猶如不能說的秘密。管理層四人事前不動聲色,事後拿不出個說法,甚至減去四十人的新聞隊伍如何運作下去,也沒有詳細交代,反而含血噴人,指斥要求解釋者是「爛仔講數」。新聞高層如斯德行,彷彿從沒想過要向員工以至客戶解釋取捨準則,謀求諒解和合作,看來若非昏庸無能所致,就是故意隱瞞,避免交代「滅口」真相,以至製造恐慌,建立新管理層軍令如山的威權習慣。

管理層無才便是德,對內不能服眾,對外沒有解說,但亦有其好處,就是輕易露出馬腳。把「新聞刺針」齊齊整整切除,正是明示決策者徹底否定其價值,甚至懲罰其表現。高層人士可解釋這是工作新安排,新聞調查可由日常採訪部記者兼任,並非放棄。

不過,說這番話的,若非出於無知就是掩飾真相。有線記者二十人左右,負責二十四小時新聞報道之餘,人力早已不足,還可以兼顧「刺針」組五人留下的工作?究竟是每人要多加四分一工作量,還是削減日常工作量?如是,又打算刪去哪些採訪活動,而高層四人沒有徵詢採訪主任意見前,又憑甚麼理據去作出取捨?再者,五人全部掃走,省下的人工總數可能不及高層其中一位,若果誰價值高誰留低,何以走的不是你們當中任何一位或者全部?

整件事既無透明度又缺乏理性。經濟逆境下整頓編制,除了衡工量值的考慮,也該去除編制臃腫之處。過去由馮德雄一人打理的有線新聞及公共事務部,現由四位新高層共管,最合理最急切要做的該是高層瘦身,把管理層裁走兩三個,又怎會是保留臃腫編制,卻去剪除全港獨一無二又人手不足的的新聞調查組?

特別在「刺針」揭穿親政府政黨經常引用的民意調查結果(如七成人認同《國安法》有助社會恢復安寧、近七成人不滿意留任泛民議員表現、過半數市民支持押後選舉),多的是用以偏概全的取樣方法得出,同時負責的所謂研究機構,原來同香港中聯辦關係緊密,而報道播出後一星期,便出現今次「滅口」慘劇,又怎去解釋不是政治報復?

過去十年,隨着報道角度靠近政府立場,無線電視新聞報道的公信力不斷流失,七年前開始,已被有線電視超前。期間,市民對無線新聞的評分跌了四成(中文大學的調查:由2009年7.3跌至2019年4.45 ),比亞洲電視倒閉前還低,亦令更多人收看其他兩台的新聞節目。不過,市場競爭沒有令無線電視新聞洗心革面,再提升公信力以服務大眾,反而遭改變的是一直維持不錯公信力的兩間電視台(評分大概比無線高五成)。他們先後出現高層人事調動,更招徠不少前無線員工執掌新聞部,一些新人新政,惹起議論紛紛(如NOW新聞台找民建聯主席李慧琼主持節目),今次有線新聞新高層自斷一臂,加上拒絕跟中層主管溝通而釀成有線中國新聞組全組人員總辭,不外是變本加厲之作。一日之間,新聞部變成爛攤子,公信力向下流,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

香港的市場競爭所以無效,全因政府支配了電視發牌制度。獲發牌經營者,都跟北京有政治聯繫,因此嚴格來說,不能自由進入市場,競爭也是有名無實。隨著無線電視新聞的影響力拾級而下,加上北京收緊香港言論自由,其餘兩台對政權的支持尤其重要,盡量降低新聞的監察力,是執政者的目標,也是某些東主通過傳媒主管配合施政、翼護政府的不光榮任務。

今次有線新聞部大批員工以辭職明志,正好揭示新聞自由與配合施政勢不兩立。長遠計,把心思放在電視新聞打擦邊球,倒不如全力搭建財政獨立的多媒體平台,才能讓新聞工作者安身立命,尋回專業的使命。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