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中國會否由民變危機走向疫情災難?

2022.12.08
【杜耀明評論】中國會否由民變危機走向疫情災難?
粵語組製圖

群情洶湧下,中共迫於無奈,唯有放寬防疫措施,以壓低由「白紙革命」引發的政治高溫,一面動用維穩手段消除民間反抗。不過,條件反射式的回應,絕不能解決問題。鐵腕高壓可阻止大量群眾上街,卻不能令覺醒的人再昏睡,而單是放寬管控,若欠缺全盤規劃走向與病毒共存,中國大陸只是由一個危機再躲進另一個危機。

不過,放寬嚴苛政策,代表人民行動勝利,也能提振一下經濟,但單憑放寬,遠遠不足以防疫。不能否認,「清零」政策非常有效(中國因新冠病毒致死者不到六千人),尤其在疫苗注射未普及、治療藥物未研發之前,嚴密管控實屬必須的緊急措施。問題出於,北京將剎那光輝的一時之策視作永恆常態,那就不但全國付出深重的社會及經濟代價,更無法走出緊急狀況,讓市民回復正常生活。

同樣,單是結束「清零」政策也不是辦法,因為其他方面仍未準備妥當的話,疫情禍害只會揮之不去,特別是老弱一群,將面對致命的威脅。「與病毒共存」絕非不是躺平,反而需要加倍努力,多方面齊頭並進,注重疫苗效能、接種普及、有效治療及醫療系統正常運作,但中國在每一方面都未達標。

首先是國產疫苗保護力不足。在Omicron病毒肆虐期間,有研究發現,注射兩劑國產疫苗對防止80歲以上長者出現重症或死亡,只得58%,反觀兩劑mRNA 疫苗則達到87%,再者,注射兩劑國產疫苗有效期短,三至五個月後,對付重症只剩下29%效力,而mRNA 則大致維持不變*。兩者高下立見,但北京至今仍未成功研發可供全民使用的mRNA疫苗,但又拒絕向外國公司購買。

唯一補救辦法是打第三劑,其效力可與兩劑mRNA疫苗相比,但功效在六個月之後便開始急降。不過,至今年七月中,全國注射三劑者僅超過七成(71.7%),其中60歲以上有67.3%,而80歲以上更只得40%。換言之,六成80歲以上長者,大約是二千萬人口,都欠缺預防重症的能力。如此重大的政策疏漏,主要是防疫重點放在檢疫和隔離,人力物力都用在開辦病毒測試站和營運方艙醫院,哪來心力推動全民注射第三針,而長期的「清零」政策,也令長者誤以為受到嚴密保護,並不感到急需注射疫苗。

根據《經濟學人》的推算,全面放棄「清零」政策的話,在現時狀況下,疫情經過一個月發酵,到最高峰時,每日會有4500萬人受感染,即使少於1%人是重症,但死亡人數也高達68萬人。更且,是項估計假設重症者都得到加護照顧,但實情是,高峰期加護病房的需求高達410,000張,是現時總數的七倍。該周刊再假設有限度放寬「清零」,加護病床需求量也達到總量的四倍**。換言之,死亡人數將會更高。

除了病床設施,加護病房更需要受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來救急扶危,問題是,大陸醫生之中42%並無任何大學學位,受過七年醫學教育的不足一半。過去的應變辦法,如2020年武漢爆發疫情,便需要全國總動員,從各地調來四萬多醫務人員,其中加護病房醫生及護士接近二萬人。但倘若多個省同期爆發,「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資源共享模式便行不通了。

其實大陸防疫並不吝嗇金錢,只是用非其所。近三年來,大陸用在防疫的支出總共1.7萬億人民幣,達到每年教育經費的一半。但要建立有效的防疫保護牆,必須將經費用到購買外國疫苗、全民接種疫苗計劃、儲備治療藥物、大規模擴建加護病房、培訓醫護以提升專業水平,而不是興建方艙醫院、設立病毒檢測站、封城封區及社會維穩措施。

抗疫猶如治國,執政者必須謙卑,正視問題所在和自己的不足,並且實事求是,全速全面補救,才能挽狂瀾於既倒。若活在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宣傳的虛幻泡沫之中,堅持「中國模式」,或者只求策略退讓以免民變,但系統改革欠奉的話,執政者即時穩握政權,但又有憑甚麼抵抗下一波疫情帶來的衝擊呢?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Danger grows as China eases it Covid rules,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3, 2022, A1 and A8.
**China vs covid 19: Zero options, The Economist, December 3, 2022, 20-23.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