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國家任務必須肩負責任 由亂轉治怎可自暴其短

2021.12.16
【杜耀明評論】國家任務必須肩負責任 由亂轉治怎可自暴其短
粵語組製圖

特區政府及親北京政客正陷於進退兩難,既要總動員催票,以達到高投票率,也要打定輸數以管理期望,為極可能出現的冷淡選情鋪砌下台階。

當不同民意調查機構都發現立法會選舉投票意欲偏低(表示肯定投票的由30%至38%而已),特區問責官員以至親北京政客為免結果尷尬,不少預早為選舉降溫,反正親政府者包攬絕大部分議席才最實際,直至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重要講話一出,才義無反顧,爭取高投票率。夏主任的說法是,投票不僅是選賢與能,更代表「對『一國兩制』的堅定信心、對國家富強昌盛的美好希望、對香港繁榮穩定的共同心願」。換言之,今次選舉投票不只顯示是否支持新選舉制度,更代表是否支持國家,投票率高因此是理所當然的。

近十日來,特首以至問責官員各出奇謀,呼籲各界踴躍投票,甚至有官員膽敢說「不認同新選舉制度更應該投票」,不怕廉政公署過問也不怕搗蛋選民投下廢票。可見,他們壓力十分沉重,投票率(當然是有效票)若只一半也不到,除了有損國威,若從中央官員不會犯錯的角度看,結論必定是特區官員以至親北京政客辦事不力所致,他日認真追究的話,後果如何,實在耐人尋味。

因此,特區官員和親北京政客不得不努力尋找下台階,否則民調結果成真,政治責任難免上身。近日有「愛國」人士提出,投票率高低不代表社會是否支持新選舉制度,因為選民不投票,除了不滿新制度,也有其他原因,例如社會不再泛政治化引致投票熱情冷卻、直選重要性降低及候選人知名度低、親政府選民投票意欲減弱等等。

這種修正說法,不但政治不正確,甚至弄巧反拙。不錯,投票不投票除了表示是否支持新制度,也出於其他考慮。但這種想法不能也不該掩蓋夏主任講話的政治主調,即凡是支持「一國兩制」、國家富強、香港繁榮的都會投票,而不投票即是不支持。在他看來,國家政策正確,「愛國者」治港萬歲,不論甚麼其他消極因素,支持者總該多於不支持者,而制度自信也該是自信得到香港人以票數認定,斷不是支持者寡也毫不在乎。

從政治原則看,新選舉制度既是特區由亂轉治的定海神針,又怎怕得不到香港人的支持呢?即使達不到2019年區議會投票率71%的歷史紀錄,總會有五成至六成投票率吧。

注意,夏主任表明凡是支持國策的香港人,都會投票選出代議人,當然不限於「愛國」群眾。以前年區議會選舉數目計,投票率71%,親政府選民佔四成,他們今次全數投票的話,投票率僅達28%,的確與民調數字接近,但離開夏主任的目標遠甚,因為他主張以「最大限度拉長包容多樣性的半徑」,畫出一個最大的「愛國愛港」同心圓。所以,即使只取得一半民主派選民支持(區議會一百八十萬民主派支持的一半,大概是選民總數20%),投票率也接近五成,怎可能自滿於不到三成自己友選民的支持?

從政治操作看,所謂消極因素,都是可以移除的障礙,所謂綱張目舉,絕不是推卸責任的藉口。政客會說,香港不再泛政治化,社會對抗經已冷卻,因此投票率不會高。其實夏主任的指示,不外要求官員和政客交出成績,以顯示支持國策及國家者眾,香港從而轉入盛世,倘若有效投票率五成也不到,又憑甚麼清楚表達大家對新制度的支持,又從而展示民心回歸了?投票率若僅及三成的話,難道可以假想支持者都信任制度所以放棄投票,自圓其說而不引人訕笑?

此外,他們又指選舉的競爭程度降低,打擊了親政府選民的投票意欲。這樣的下台階,除了反映「愛國」政客連動員自己的群眾也信心欠奉,更顯示他們有意將責任推到國家身上。例如他們抱怨直選比例降低,民主派不派代表參選,都沖淡了競爭氣氛。言下之意,投票率低,責任在於中央,非戰之罪也。但他們可有撫心自問,中央養兵千日,如今「愛國」候選人知名度低、「愛國」政黨動員力不足、「愛國」群眾投票意欲不強,他們難道毫無責任,又只是中央監管不力所致?

建制中人為高投票率減壓以自保,其情可憫,但總不能推掉一切責任,也不該將矛盾盡露眼前,他們眼中的「外部勢力」若因此有機可乘,他們更是難辭其咎,也為忠誠廢物立下又一典範。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