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 政治鬥爭思維泯滅人性

0:00 / 0:00

諾貝爾和平奬得主劉曉波正處彌留之際,他的家屬和國際輿論均希望北京基於人性和人道考慮,順應劉的最後意願,讓他到國外就醫,卻遭到官方斷然拒絕,中央喉舌刊物《環球時報》更嚴詞指責,這項人道訴求挑戰了中國的主權。

國際輿論提出人道訴求,不外是希望大家放下政治歧見,盡速達成協議,以滿足臨終者的請求之餘,也可讓中國與西方在人道的共識下修補價值取向的分歧。同時,西方國家領袖沒有趁G20高峰會公開向北京施壓,只是私下游說習近平。

不過,《環球時報》社論不但不領情,更指外國勢力從中作梗,炒作劉曉波事件,以凸顯中國的不人道。社論又看準了西方領袖委曲求情,再沒有批評北京以律法修理劉曉波的惡劣手法,竟然得寸進尺,振振有詞,指劉只是一名中國囚犯,如何診治他,完全是北京主權以內的事情,其他人不容置喙。

社論毫不掩飾,認為中國今非昔比,已經更強大更有自信,不用屈從西方的壓力。文章更指出,九年前劉曉波被判監禁11年,備受西方國家詬病,劉更被視為抗爭英雄,並於判刑一年後獲授諾貝爾和平奬,使外交衝突升溫,關係破裂,至今仍未恢復過來。言下之意,北京對八、九年前的爭議,依然念念不忘,今天西方國家請求讓劉出國求醫,自然視作上次外交角力的續集,因此更加不能示弱。

這種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思維,埋葬是非,顛倒黑白,也取消同情憐憫,磨滅惻隱之心。不要忘記,劉曉波是因言論而入獄,他在海外網站發表六篇文章,批評當局的種種不堪,結果被當局控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最後被判刑11年。

當年法庭審訊之中,控方只確證該批文章出自劉的手筆,並確曾在海外網站登載,卻從未論述他的言論如何煽動顛覆,而法庭亦竟然悉從尊便,對控方全無論述不置一詞,也不加解釋,便判劉罪成。究其實,劉的罪名就是莫須有。

難得《環球時報》可以面無愧色,替主子剝奪他人九年自由辯護。當西方國家今次避重就輕,只求北京放過劉曉波,不執着罪與罰的無法無理,官方喉舌即暗暗自喜,一於敵退我進,視劉曉波與其他罪犯一樣,是去是留,必須聽從北京發落,不容外人過問,也視他的遭遇是個人不幸,以洗脫國家的責任。

社論也難得坦白,表明當局不會讓步,因為國家比以前強大和更有自信。換言之,當局不讓劉曉波出國是由於國力強盛,在實力對比下,不怕國際壓力的結果。引伸到國際政治之中,北京最注重的是利益考慮,有權有勢就有道理,而不是價值共識、文明互補。

無疑,政治有重利輕義的一面,不少西方國家正是得到中國的好處而不敢公開施壓。不過經此一役,北京儘管佔盡上風,但在西方國家的目光中,在眾目睽睽下,盡見其冷酷無情,充分顯露兩個世界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當中國還有經濟實力環球採購,西方國家仍會視為上賓豪客,卻不會視為同路人。但誰可保證經濟景氣可以千秋萬代,到中國經濟稍有差池,按照《環球時報》的說法,中國豈非亦隨國力轉弱而失去自信,面對西方國家而再無還擊之力?

當一個國家命運只寄托於經濟實力,卻失掉人性和人道價值,只能是利字當頭、物慾橫流的社會,而這正是劉曉波認為必須不留餘地、當頭棒喝、徹底革新的中國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