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選曲終人散, 保守黨大敗是意料中事。但低迷的投票率,有些出乎意料之外的賽果,改革黨似勝未勝的戰績,其實選民用選票告知英國政界,英國人其實不要根本實踐不了的民粹主張,不要再用脫歐、移民等方式去轉移他們無力解決民眾問題的視線。
改革黨在英國三大電視台聯手的票站調查中,一度預計有十三席進帳,但實際上得票比預期少很多,相反,主張脫歐的多名大將落馬,包括前首相卓慧思,而主張留歐的保守黨要員,如保安大臣董勤達選得不錯,甚至主張留歐的自由民主黨,主張北愛與愛爾蘭統一,過去這麼多年當選議員從來不去倫敦宣誓就任議員的新芬黨都大有斬獲,幾乎全取英愛邊境城鎮,亦是最明顯受脫歐之害的城鎮。其實理由很簡單,保守黨提出脫歐,已經全面向民粹靠攏,民粹主義開出的空頭支票從來都不實在,就算投改革黨都是抗議票。不少就是看出脫歐民粹之害,才令留歐政黨普遍斬獲甚豐。
新任政府同樣要面對脫歐、通脹等問題
而改革黨比保守黨脫歐派更加不會有實質方案,更多是空頭支票,他們以往沒有國會發言紀錄,看不出他們根本是無能的口號派,但做了議員後,要實際處理選區的民生工作,亦要就更多全國事務的問題發表意見,他們很快就會露出真面目。有實幹能力的民粹主義分子,本來就不多。而民粹主義本來就靠開支票來吸引選民,當支票不兌現時那種反噬,將會十分之無情而不留痕跡。
而低迷的投票率,以及新首相施紀賢爵士並非十分之具民望,都反映英國人不滿保守黨辛偉誠政府無能,但亦不代表無條件支持工黨上台,如果工黨取得壓倒性勝利後而無法解決眼前問題,下次選舉亦將會選得十分之難看。貝理雅在2001年大選成功保持1997年大選的壓倒性優勢,因為他上台後隨即作出多項改革,包括1998年人權法,向蘇格蘭、威爾斯下放權力,以及解決長年困擾英國人的北愛和平問題。如果施紀賢爵士上台後,無法儘速解決脫歐,以及通脹造成一連串爛攤子,相信他無法好像貝理雅一樣,可以做十年強勢首相。
施紀賢必需對華強硬以顯示其威望
在英國戰後歷史而言,要做強勢首相,任期可以超過五年,而且還能經歷連任的挑戰,不會短時間被黨內政變趕出首相府,或大選連任失敗,首相必須顯示出解決棘手問題的能力,像戴卓爾夫人解決了工會動輒罷工,以及福克蘭群島問題而得以長居相位,而貝理雅也解決了相當多英國積存已久問題而坐了十年。白高敦正因為應付不了金融海嘯造成的問題,不單令工黨失去執政地位十四年,保守黨後來的人,卡梅倫向民粹屈服不單發起脫歐公投,還以躺平方式去爭取公眾留歐,才令英國過去八年陷入無盡的混亂。如果施紀賢爵士無法短期內交出成績表,恐怕他會一如戰後其他相對弱勢的首相一樣,在沒完沒了的政策泥沼之中難以脫身。
因此,施紀賢爵士在入主唐寧街十號演說中,他強調要重建公眾的信任,都並非一句政客客套說話,戰後有多少首相狼狽下台,他應該十分之清楚。只不過,天下事都是知易行難,他到底能否把他所講實踐,收拾過去十多年混亂政治所造成的殘局,全英國都在觀望之中。不過,他的中國政策如何,以及如何修補與歐盟的關係,應該很快能夠洞窺他的能力。如果他對中國的立場不夠硬,很快他就會與躺平的辛偉誠沒有太大分別的人,他要顯出與辛偉誠當中的差別,強硬對華政策,以及解決在英香港人眼前的問題,可以是一塊很好的試金石。
- 黃世澤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