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書評】《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

0:00 / 0:00

一般華人對歐洲人來華歷史的印象,就是民族主義洗腦下的錯誤史觀──貪得無厭的歐洲人,在全世界發動侵略,欺負各地「弱小」的文化,紛紛被這些帝國所侵略、奴役以至統治等等;然而事實根本不是如此發生,從這本書正可重新了解自大航海時代以來,歐洲各國來亞洲所帶來的互動與影響,而非從「民族主義」或「帝國主義」的角度,去理解歷史發生過的事情。

在歐洲人「東進」之前,世界早有海上的貿易網;以往海上貿易為地理位置居中的阿拉伯商人與伊斯蘭文化圈所壟斷,在大航海時代起,卻由歐洲各國來到進行;或許歐洲在造船與科學上有優勢,可是其優勢卻被亞洲各國的數量優勢所抵消甚至根本不堪一擊;早自大明帝國起,西班牙在美洲的銀曠開採,幾乎全部西運來華購買大明國的商品;於是明國的商品藉此大量流入歐洲,反之歐洲則以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明國,這本就是一場「互惠互利」的貿易──明國的工藝品、農產品以至商品可以賣到好價錢,換取在華高價的白銀,歐洲商人則可以換取貴價的工藝品,回歐洲以更高價值轉手;以「工藝品」、以至種出來的「農產品」的加工物,換取歐洲國家所開採的貴金屬,佔便宜的不正是明國嗎?貿易賺了大錢,佔了便宜,為何不最終不是大明國威遠播,而是滅亡呢?

本書作者羽田正,寫出歐洲各國的「東印度公司」相關歷史,即可清楚見到歐洲各國不但不齊心、互扯後腿、甚至互相攻擊,一如荷蘭為獨立與西班牙打了長達80年的戰爭;當新教的荷蘭擊退了天主教的西班牙與葡萄牙後,又和英國為了香料大打貿易戰,以至搞出「安汶大屠殺」──荷蘭人屠殺英國人;由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迪亞士繞過好望角,以至麥哲倫的環球航行之後,足足有三四百年時間,讓亞洲的政權急起直追,一如其國內那些走私商人般,與歐洲各國競爭出海貿易;然而明國、清國以至德川家康幕府下的日本,都選擇了鎖國;本書指出,當西亞、南亞、東南亞都成為經濟之海時,東亞的清與日本,卻成為封鎖的政治之海,拱手把貿易的權利,送予歐洲小國所特許經營的「東印度公司」所擁有,才造就今日的世界。

歐洲特別是北方的國度,在致富後則進一步發展其科學技術,以至人文與政治思想,例如荷蘭與美國的獨立,英格蘭的光榮革命等;而亞洲的帝國,則繼續集中所有的政治權力,搞專制以至貪污腐敗的管治;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美國人於1776年獨立,法國人於1789年大革命,路易十六於1792年上斷頭台,乾隆皇帝以太上皇身份於1799年才駕崩,同年拿破崙才在法國以霧月政變上台,仍未稱帝;歐洲人來華幾百年時間,天朝上國仍是地球上最富庶的國家,可是別人跑在飛,自己卻在爬行以至沒有寸進。即使沒有十九世紀歐洲人的進一步擴張,亞洲這些鎖國的帝國,也只會一如以往的朝代般覆亡,或被其他來自大草原的「野蠻部落」所入侵以至滅亡,關「殖民主義」甚麼事呢?沒有「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歐洲列強,對這個滿族政權的「入侵」;幻想一下,如果滿清帝國不倒,歐洲列強不染指東亞,滿清最終打得過日本嗎?還是應該怪歐洲教識日本人技術與政改?

人類由啟蒙到科學,由帝國到民主,華人卻仍想剃髮留辮留下一條豬尾巴,活在愛新覺羅氏皇帝的私人動物園中,與地球其他的人類所隔絕,這可能嗎?是因為別人變得太強的錯,還是自己不長進?當別人早已成為「民主、自由、人權、法治」,追求「真善美」的人類,而自己仍停留在猿猴為求飽腹階段,追求「溫飽」的理所當然嗎?去到21世紀,華人的思想又有進步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