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懋書評:《郎咸平:以學術參與現實》

素以肯為中國小股民發聲爭取正當權益的著名經濟學者郎咸平,綽號「郎監管」。最近,他在重慶舉行的財富論壇上,力指中國樓市蘊含風險,因為中國社會的主流購買力正在下跌。他說:「租金下跌,而房價上漲,其中間的差距就是資產泡沫化。」北京財政部近日公布了《二手房營業稅細則》,要對全國九省市的18宗房地產開發閒置土地掛牌督辦,以徹底打擊開發商囤地行為。

0:00 / 0:00

現年53歲的郎咸平,是暢銷書《公司治理》作者。他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博士,曾在美國多所大學任教,並擔任過世界銀行、深圳證券交易所和香港政府財經事務局的公司治理顧問。何良懋今次評介的書,是易憲容教授編著的《郎咸平:以學術參與現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本書是編者與郎咸平的訪談錄,分九個訪談環節,計有學術成就與貢獻、個人成長過程、學術研究生涯、公司治理、證券監管、如何建立法制化社會、金融政策與改革、產業政策和農業政策等。全書近300頁,從個人成長到學術專長以至宏觀政策剖析兼備,是了解「郎咸平現象」的基本入門書。

本書優點在於,不是只把郎咸平學術成就如數家珍,大篇幅鋪陳,而通過編者與受訪者互動交鋒,呈現有血有肉的金融經濟奇才真實一面。例如說郎咸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要由台灣前往美國攻讀研究院的細節,寫得特別細膩。他那時從馬祖退伍後做了兩年記者想轉業,但申請新工作碰壁而想往美國深造,他坦承:「我到處找不到事,所以只有考慮出國留學了。」(頁51)在陰差陽錯之下,誤打誤撞地考進了沃頓商學院。

當時他媽媽為了供兒子到美國留學,賣掉其中一幢房子籌得二萬美元,準備用於交學費。可郎咸平的爸爸卻想拿去做生意,向郎媽媽借,說下個月就歸還。郎咸平回憶道:「還好我媽媽長了心眼沒借他。如果借他的話,到現在我還等著那筆錢出國呢。」何良懋特別喜歡郞咸平這種坦率性格,道出實情,也把那時台灣家庭拚命把子女都朝美國送去升學、全家動員籌集「留學基金」的特色,以親身經驗講得活靈活現,令人印象深刻。

郎咸平以分析公司治理見稱,在本書「訪談八:產業政策」環節,他專門談論國企改革,直斥改造國企過程中,出現貴買賤賣國家資產並由政府向股民圈錢畸象;而一些超級國企雖經改造,但經營效率和以前那樣達不到國際水平;有些大型國企負債率過高,加大了企業經營風險和靈活性;以及派息率過低造成企業經理人員把大量現金浪費於非主營業務上。他也不滿意,國有企業普遍都市盈率過低。

郎咸平公開說過:「如果由我來負責國企的話,必須以全民利益為中心進行改革;建立一個職業經理人制度;政府強力監管、健全信託責任和激勵三者並行。」他過去十年發表不少針對國企改革走歪了路的言論,希望出謀獻策以解決國企競爭力不足的難題。他曾經三叩TCL、四問海爾、七敲格林柯爾,以學者獨立觀點結合數據說話,大受喝采。他的其中一句名言是:「我反對『國退民進』,即使企業家幹得再好,也不能把企業送給他!」郎咸平也是最早公開對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提出批評的人。

談到銀廣廈造假事件時,郎咸平提出,只有普通法才能孕育出一個好的市場,只有普通法才能控制住股票市場的造假等不法行為。當中,他認為學好普通法紀律最重要,他說:「我的結論很簡單,法系不重要,但透過法系建立起來的紀律才是強國之本。」他又表示,「不要對人的個人服從,我們要建立一套全國老百姓服從法制的紀律」(頁217)。

郎咸平不愧在美國生活多年,往往能從日常細節去演繹複雜概念。他提出的普通法紀律,是一般人看不到、摸不著的,可這個紀律卻把每個人都牢牢地拴住。郎咸平以自己曾在外國生活為例解釋,他初到美國的時候,在公眾場所開門後就直接走過去,然後把門向後一甩,也不管後面有沒有人要過。可他感觸最深的是,美國主流社會的人通常會把門扶著讓後來者過去;而他過去了以後還是把門向後一甩,不太管後面的人。郎咸平反思道:「但是當我甩過十幾次門以後,我就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了,我也開始扶著門讓後邊的人過了。」相信這類經歷,會是孕育郎咸平期待在中國追求法制化社會的思想起點吧。

問題是,這位「郎監管」颳起的「郎旋風」,究竟會不會只淪為驚鴻一瞥式的驚艷,還是後勁凌厲,理論到位,且足以捲起持續的思想改革大潮,有助推動中國走上建立權力互相制衡、權力歸於人民、官員定期受民眾監察、全民利益全民均霑的健全政治經濟體系?希望他一仍舊貫,發揮尖銳觀察、正言無隱的「書生論商」角色,為中國的改革和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本書另一看點就是,印有大量郎咸平早年生活、求學和出道的細節,這些傳記資料,對於加深了解郎咸平的思想根源,極有助益。願向聽眾朋友推薦這本《郎咸平:以學術參與現實》的書。在此,何良懋順祝大家聖誕快樂、新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