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書評】《諾門罕1939》
2017.01.13
《諾門罕1939》 (Nomonhan, 1939: The Red Army’s Victory that shaped World War II)是一本連中文譯本也找不到,但在「大中華主義者」視為「不可分割的中國土地」上發生戰爭的書籍;簡單而言,是日本為了滿洲國的領土(滿洲),與蘇聯在蒙古國今日所實質擁有的領土上發生的一場邊境戰爭,而這場戰爭卻完全改變了世界歷史的結果。
滿清早在入關消滅大明之前,早已在漠南征服了蒙古察哈爾部,而乾隆消滅準噶爾汗國,屠殺殘餘數十萬的準噶爾人之後,透過長期的和親與宗教的征服,滿洲與蒙古成為滿清帝國的貴族拍擋,事務則由理藩院處理,漢人官員長期不准插手過問;滿清為防止人口眾多漢人,移民到東北人口稀少的滿洲,於是一再設立「柳條邊」,禁止漢人移民滿洲,直至晚清末年才廢除。
當辛亥革命發生時,革命黨的口號是「驅逐韃虜」,簡單而言即「排滿」,把滿洲的旗人(包括蒙古)趕回滿洲,全國各地發生針對滿人的大屠殺,因此關內十八洲以外的土地,由西藏、新疆到蒙古紛紛自保、半獨立以至獨立;北洋政府於1919年短暫「收復」蒙古,及至1921年蒙古在蘇聯軍隊的幫助下,再次宣佈獨立;及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滿洲也在日本的扶殖下獨立,滿蒙之間的國界問題,成為了蘇聯與日本兩個背後強國較量的場所。
乾隆皇帝把哈拉哈河 (Khalkhyn Gol) 東岸諾門罕一帶的土地,劃給屬外蒙古的喀爾喀部用作放牧,所以蒙古國認為這是其領土,但滿洲國則認為這一帶仍屬於滿洲;雙方發生衝突,由1939年的5月4日開戰,直至9月16日正式停戰,日本增援太遲,戰略戰術失誤而失敗,最後慘痛突圍,幾乎全軍覆沒;這場在歐戰爆發前夕的諾門罕戰役,改變了日軍對待蘇聯的態度;在此之前,日本關東軍一直認為自三十年代蘇聯大舉批鬥迫害將領,以及之前多次小規模衝突蘇聯持退讓態度,以為蘇聯外強中乾 ,結果大出日本的意料以外。
諾門罕戰役改變了日本原本想「北進」的態度,先後與蘇聯簽署協議甚至1941年4月13日簽署《蘇日中立和約》,令蘇聯可以在年底把西伯利亞一半的軍隊西調,在12月莫斯科包圍戰之中以此精兵擊退德國,令德軍反勝為敗;同時由於日本放棄了北進,而改為南進,反過來偷襲珍珠港,對美、英、荷等國宣戰,去奪取東南亞的資源,結果就是開啟了太平洋戰爭,以至香港淪陷於日本的三年零八個月的歲月。
作者 Stuart D. Goldman 指出,如果德國與日本聯手夾擊,則很可能會打敗蘇聯,消滅共產主義,改寫二戰後的冷戰世界;而德日對西方民主國家的勝負,則視乎美國的態度;如果沒有偷襲珍珠港,則美國是否能夠輕鬆擺脫孤立主義參戰,頓成疑問;而無論美國是否參戰,共產主義席捲戰後的東歐、中國以至世界各地,在蘇聯被消滅的前提下都不會發生;因此諾門罕一場小小的邊境糾紛,其實改寫了世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