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書評】《戰爭指導》(The Conduct of War)

0:00 / 0:00

一直以來很多人常說,要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思考模式,必須研究中共黨史;然而除了中共黨史之外,有一本書更專門地以戰略的觀點,有兩章專門就是研究共產黨的戰略與思考模式的名著,這本書就是英國著名戰略家富勒 J. F. C. Fuller 的《戰爭指導》(The Conduct of War)。

富勒在《戰爭指導》第十一章《蘇俄的革命戰爭》,指出共產黨的思維方式,和其他純以政見組成的政黨不同,由於其主張者與實踐者,如列寧與斯大林,均早已把戰爭的思維方式,即戰略與政治混合在一起考慮,富勒引述狄克斯Byron Dexter一篇題為《克勞塞維茨與蘇俄戰略》指出:「在蘇俄的戰爭中有一種特殊的性格,即為政治兵器與軍事兵器的互換性…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戰爭與和平是一種經常不斷階級鬥爭的個別階段,在『共產黨宣言』中,目的是要使一般社會獲得革命的改造,或使對立的階級全面總崩潰」──從這段文字,再反思中共在香港二十年來所實施的政策,那些時而強硬,時而溫和的手段,專門針對香港的中產來打擊,是否完全符合富勒這段的描述呢?

富勒在引述上文後,以戰略大師克勞塞維茲 (Clausewiz) 的段落,以至列寧在對其著作的眉批,證明列寧深受前者的的影響:「克勞塞維茲說過…戰爭都不應該被當作是一種獨立的東西,而是一種政治性的工具」。亦因此,對共產黨而言,一切「強硬」或「和好」,都是帶有政治目的;反之香港以至世界各國的政治人物,往往視堅持立場激進或保守,其抗爭或和談,是要長期堅持的政見,常因此錯失自己的戰略目標;立場軟或硬,不應該是約束自己立場的原因,而是應視乎戰略目標而採取的策略──究竟放軟還是強硬,才是最有效達到自己目的手段?

富勒在上述第十一章第四節,帶出了一段必須緊記的段落:「在馬克思辨證法中,一個基本原則即為詞義的顛倒。當一個名詞或觀念,其公開意義被顛倒之後,不僅共產黨的意圖會受到掩飾,而非共產黨的心靈也會被它引入歧途。這種心靈的混亂,造成一種語意中的幻境,看到與實施上,是相反顛倒的」──富勒指出共產黨最愛顛倒字義,例如「中國的互聯網是最自由的」、「以法治國」、「高度自治」、「達至普選」,這些都是用來迷惑他人的手段,對事情一知半解者定被迷惑。

富勒對此作出辛辣的批判:「假使對這種兩面說話 (double talk) 的基本觀念有充份的理解,則西方的總統、首相、以至老朽的元帥們就不用千里迢迢的趕往莫斯科,以求發現共產黨人想的是甚麼了。這種行動就好似趕往麥加去了解回教徒心靈一樣的幼稚可笑。」

富勒再補充說:「例如和平,共產黨認為和平與戰爭是名異實同的,其真意都是鬥爭,只有當馬克思的天堂被建立起來後,這種鬥爭才會停息,所以他們自己說其最後目標是和平的,他們是和平的愛好者。」──從這段可清楚看出,共產黨的本質,就是倚靠欺騙來達到他們的目的;從中共在西藏的十七條,以至香港基本法的雙普選騙局可清楚看到,中共由始至終,都根本沒有打算讓香港擁有真正的民主普選,而基本法上的普選,只是為了欺騙香港人不作反抗,接受中共統治的手段而已。

亦因此在面對共產黨時,必須緊記共產黨的思考方式,即每一樣都有其政治目的;而反擊的方式亦如是,必須針對其目標,以作政治上的考慮;無論是和談或對抗,是協商還是正面衝突,必須緊記這些手段,是為了政治的目標服務,而不應該被立場所綑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