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漫步之記者看書】黃小山評:被追逐和誤讀的《二手時間》
2016.08.26
20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最具分量的作品。推介詞裡如是說。本年1月,中信出版社推出了這本書的中文版。而在最近的北京圖書展上,據稱作者阿列克謝耶維奇應邀出席。但在官方解讀中,一個記錄者的努力,成了官方自我辯解的依據之一。其標誌性的語境依然是“看看顏色革命給俄羅斯人帶來了什麼?”
白俄羅斯作家、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這本書,通過口述采訪的形式,重新去記錄那段關鍵歷史時刻,無數普通人的生活。
作者充分考慮到了采訪所需要的覆蓋面,對無論是學者還是清潔工,無論是思想精英還是安於平淡,甚至是逆來順受的普通民眾,在變革過去若干年後,他們每個人都在重新尋找自己的生活座標。
這些真實講述,用一種旁觀的視覺,呈現一個長期固化的社會,面對變革之後的迷茫和不適感。
面對這樣的記錄,很多自由派人士也開始思考,前蘇聯範圍內的這種不適的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一個媒體人說,看了這本書之後,她感到有些迷惑。
她說:在看了之後確實就覺得就是對每個人傷害都很大,特別是有很多持有熱烈期盼這個變化的人,他也非常的失落。這個我覺得讓我很意外。它這本書的特色就是個人講述嘛,就像口述史一樣,所以她沒有給出太多的原因。特別是她寫很多知識分子,原來有很多的經歷,他們叫做廚房裡的自由,可以去探討關於自由、關於政治的一些想法。但是,突然變化之後他們發現,經濟上的變化讓他們沒有時間,沒有心情。她寫了很多人的失望,看了之後確實還是挺意外的。
該媒體人還認為,書中所呈現的從前蘇聯社會主義到資本主義,最大的變化就是黃油和牛仔褲等物質上的變化。但現在圍繞此書的爭論是,像中國這樣已經不存在物質匱乏,甚至是已經極度過剩的國度,這種變化的動因和意義在哪裡?
而評論界也指出,這種基於俄羅斯現像的、看似一本正經的思索,也真是官方一直希望強調的語境,那就是,顏色革命,並沒能給大眾帶來幸福,相反,可能是更多的痛苦。
但在官方的語境中,他們會回避那些充滿了死亡的蘇聯記憶。而這種記憶,在官方的友誼規避下,對於很多新生代的讀者來說,已經日趨陌生。
原藝術研究院學者吳祚來認為,俄羅斯轉型本身不成功,有文化的因素在裡面。而長期封閉突然打開之後找不到生活的坐標,是他們產生不適的主要因素。但這並不代表改變是錯的。
他說:俄羅斯還是有一種大國沙文主義的背景在裡面,心態都不是很正常,沒有很好的轉型,它這個東方的尾巴呀老師割不掉。又很難和西方相兼容。無論是這個作者還是評委會,都是把它當成一個現像來看待的,並沒有利用它來否定蘇聯解體的巨大進步。老百姓在轉型之後,有一種失落,失落是一種因為封閉突然開放後的茫然。其實俄羅斯民族到現在,應該是沒有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生命狀態。
俄羅斯究竟發生了什麼?作者用許多精細的馬賽克,呈現了後蘇聯時代的震蕩和混亂。但吳祚來認為,其中中國也有類似之處。當晚清的背影遠去,無論是北洋、民國還是中共政權,也都只是一個帝國崩潰後的震蕩期。
悲劇在於,蘇聯已經結束,但中國的故事,會如何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