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書評】 《宋:近代中國的黎明》--吳鉤

0:00 / 0:00

從前讀中國歷史,一讀到宋代,教科書每每會用上「積弱」、「黨爭」等著色詞,令人聯上到宋皇朝之不濟。畢竟,我們所讀的中國歷史教科書,由教育官僚欽定,價值取向自然會傾向一個統一強大的大有為政府。不過,近年越來越多人發現,宋代的平民生活水平,絕對是史無前例的高。甚至乎就像《宋:近代中國的黎明》的作者吳鉤所形容的:「生活於現代社會的我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吳鉤先生對宋代的喜愛著迷,可以從他在書中對宋代人民風俗和社會文化鉅細無遺的描述中看得出來。以吳先生自己的說法,重新發現宋代,意義在於讓人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並且拋開「中國歷史停滯論」的成見。

「中國歷史停滯論」和「超穩定結構論」,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理論認為小農經濟、儒家文化及官僚政體,一直在支撐傳統中國社會,自秦帝國至滿清覆亡;朝代的更迭,只不過是統治家族的變化,統治的權力結構在二千多年來,一直沒有改變過。

無論是「中國歷史停滯論」抑或「超穩定結構論」,中華文化歷史的學術圈子中,有一定的支持和受眾,甚至可以說是相對主流的觀點。一定程度上,這一派觀點認為中國要真正的現代化,就必須要與過去清晰切割,並擁抱所謂的普世價值觀。由鴉片戰爭至文化大革命的大概一百年間,中國的國運越走下坡,就越多人認為一切問題都是源於中華文化的劣根性。由柏楊先生在1980年代出版的《醜陋的中國人》,將中華文化比喻成醬缸,以及2007年鍾祖康所寫的《來生不做中國人》,亦大致是循這一套思路所寫成。

傳統中華文化,是否真的一無是處?正如吳鉤所指,世界各地不少漢學家都認同,宋代的中國,遠比同期的歐洲先進和文明。當然,單憑這一點,不足以證明中華文化有現代化的可能性,相信這一點也正是《宋:近代中國的黎明》想帶出的重點。

這一本書的第一部分,透過引經據典,將宋代平民百姓的消費活動和生活風俗重現在讀者眼前;讓我們也感受到宋代人民享受到史無前例的自由和選擇。第二部分,題為「契約時代」,主要是講城市的發展和管治。從選擇的題目可見,作者希望以事例展示傳統中華文化也能演變出某種社會契約的安排。第三部分「全民皆商」,從宏觀的角度審視宋代的初階資本主義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宋代的經濟水平以及政府經濟政策的成熟程度,絕對可以媲美工業革命的英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全書的最後一部分「共治天下」,所講的就是在宋代已經漸漸形成一種君主權力制約。

一言以蔽之,全書想帶出的一個訊息,就是中華文化曾經也發展到某個臨界點,幾乎要發生我們自己的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我們無法得知,假如不是中亞草原入侵的一群遊牧民族,令中華文化發展出現斷層,結果會否一樣。我們也不知道,是否因為元代的高壓統治,才衍生出明清兩個封閉的政權。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太平盛世和文明進步,並非歷史的必然,也需要極多的因素配合才能夠出現。所以,我們更加要珍惜眼前的和平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