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今年八月,香港電視台ViuTV宣布邀請身在台灣的八九學運領袖王丹參與《帶著矛盾去旅行》,一時間引發兩岸三地網民熱議,當時甚至有人建議,找來曾經參與學運,但後來卻變身成民族狂熱份子的北大教授孔慶東同行。最終電視台的節目製作人員找來港大學生會前會長馮敬恩。組合雖然不算矛盾,但兩代學生社運領袖同行到日本,也算有看頭。
在日本的拍攝過程中,王丹及馮敬恩在日本外國特派員協會出席記者活動,馮敬恩呼籲國際社會支持香港獨立,並且對疆獨表示支持,更認為港獨及疆獨可以合作,而王丹也在席間表示:「香港獨立應交由香港人民公投決定,相信以公投的方式最為合理。」並指「理解和尊重這種理想,但是認為未來很長的時間內,不具有可行性。」
就在拍攝完成回程的時候,ViuTV發表措詞強硬的聲明,指馮敬恩與王丹擅自召開記者會,令 ViuTV 感到極度失望及憤怒,除了會取消播放這一輯的所有內容,更會對任何人士曾經或日後利用該台宣揚港獨,保留一切法律追究權利。不過,王丹隨後在他自己的臉書專頁上,公開資料,顯示記者會是由製作一方安排。然而,ViuTV 拒絕對兩位當事人道歉,事件在香港引起了一定關注,但不見得對電視台會有絲毫損傷。
今次事件誰是誰非,我相信自有公論。不過,媒體的低氣壓,卻令我相起了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吳修銘(Tim Wu)所寫的一本書《誰控制了總開關?》(The Master Switch: The Rise and Fall of Information Empires)。
吳修銘是美國科網界及法律界重要的意見領袖,曾任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高級顧問,也是媒體改革組織Free Press的前主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吳修銘在2003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網路中立性」(Net Neutrality)的概念,從此一石激起千重浪,也確立了網絡世界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價值。
在2010年出版的《誰控制了總開關?》吳修銘解說了美國廿世紀資訊業的「循環」:由電話、電台廣播、電影、電視,不同的資訊傳送系統,由最初的百花齊放,隨著時間變得集中、壟斷、僵化且封閉,要等待到破壞性的創新出現,又再回到開放的原點。
《誰控制了總開關?》在出版後旋即被評為年度最重要的書籍,甚至在往後日子,也不斷被其他意見領袖所引用。在中文版的序言中,吳修銘說:「歷史證明,許多人都夢想創建帝國,一旦抓住了權力,他們就會戀棧不去。在政治上,大家耳熟能詳,但這同時也是瞭解通訊帝國演變的重要角度。」
資訊行業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容易出現市場的壟斷性現像。事實上,製作《帶著矛盾去旅行》的ViuTV,雖然在香港的免費電視行業中並非龍頭,但是它背後卻是一個座擁四網的龐大既得利益集團,而這個集團又難免與中港政府有一定的關係。說到底,比起單純的市場壟斷更危險的,就是與政權相依相偎的官商勾結壟斷。我們在大陸境外的人,尚且有開放的網絡世界,可以自由討論這件事,但是在大陸,跟本就連討論的空間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