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看書】李建軍評《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

0:00 / 0:00


帶領台灣成為民主國家的總統李登輝,中國人對他可謂又愛又恨,很多人會讚許這位曾是中共黨員的總統令台灣民主改革成功,但亦有很多中國人痛恨他的台獨政治信仰。

無論你怎看李登輝,李登輝可謂是戰後最重要的華人政治家之一,他對不少問題的遠見,仍然十分具參考價值。而這次要向大家介紹的《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作者李登輝在書中分析了台灣和中國一些重大問題。他提出的分析未必百分百正確,但他點出問題所在,有助日後思考大家思考日後政治方向。

李登輝在書中明確提出中國實行政治改革的迫切性,他認為金融服務業等高增值行業,都需要完善可靠的法治制度,以及新聞自由去配合,當中國難以再依賴出口維持高增長的時候,中國要維持增長動力就要進行政治改革。這點很多聽眾都會同意。

但李登輝在書中提出其中一個論點更為有趣,那是中國一直拒絕政治改革,被世人視為異類國家的時候,其他國家的人民不敢再買中國的產品,亦會影響中國製造業的前途。某程度,香港奶粉被搶購的熱潮印證了這點,由於中國沒有政治改革,制度不能夠保證嬰兒奶粉的可靠性,令中國民眾大量湧入制度相對可靠的香港買奶粉。如果中國不進行政治改革,相信日後有更多國內市民到到香港或鄰近地區搶購匪夷所思的產品,而消費者心儀的購物地點,肯定是已經完全民主和法制改革的地區。中國製造業亦需要政治改革,否則照李登輝的分析,很可能是不進反退。

李登輝對台灣的政黨惡鬥成因,亦有很深刻的分析。他指由於台灣的民主制度,並不是包容國家信仰完全不同的族群共同執政,導致台灣朝野政黨為了選票而去惡性競爭,甚至提出撕裂國家的政綱。

近十年,在國家和宗教信仰上出現嚴重對立的北愛爾蘭,在英國政府、愛爾蘭政府和北愛爾蘭各黨派簽署《復活節協議》共享權力,北愛政府除了有效忠英國和聖公會的政黨,亦有效忠愛爾蘭和天主教的新芬黨,這個安排大大減少英國本土的恐怖事件。李登輝提倡的共識型民主,確是減少族群撕裂引發各類流血衝突的一條出路。

現在中國其實亦出現嚴重族群對立,特別在西藏和新疆兩地,已經變成嚴重自焚甚至暴力事件,未來中國若搞政治改革,怎樣在這兩個地方引進李登輝提倡的共識型政制,不同宗教和民族在民主框架下共享權力,消除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裂痕,這課題十分之值得有志中國民主的人去研究。李登輝可謂台灣族群惡鬥的過來人,他在書中提出這個問題,這對中國人而言,不重蹈台灣覆轍是十分重要。

除下有色眼鏡去觀察李登輝這個人,你會發現他的智慧其實為未來中國不少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答案。二十一世紀中國要到哪裡去,這是比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更為難解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