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依始,先祝大家新年進步。剛過去的一個星期,不少媒體友好及學者朋友均撰寫2015年大事回顧,為大帶分析去年所發生的大事對國際政局的影響。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名著《1984》有名言︰「誰控制現在可控制過去,誰控制過去可控制未來。」,足見歷史在政治的角色及重要性。
當然歷史是沒有如果,但歷史研究卻有一門叫「反歷史」(counter-factual history),嘗試借改變一個歷史事件的結果並作沙盤推演之後發生的事件,從而剖析那個歷史事件對於世界大局與兩國關係的影響。以最近剛閱讀的《What If?史上20起重要事件的另一種可能》為例,編者羅伯.考利(Robert Cowley)與20個史學權威分析20個歷史「如果」︰如果當年在亞述大軍沒有發生神秘疫症並攻陷耶路撒冷,猶太教及基督教會否得以流傳現世,今天的以色列又會否在中東可以立國?又如果當年華盛頓沒有成功從長島會戰敗仗後撤退,美國又能夠脫離英國獨立,英國的日不落霸權又會否更持舊?這些問題今天自然沒有實證答案,但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的沙盤推演來分析這些「如果」的影響。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書中提出有數個事件可能引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同的結果︰如果希特勒在1941年選擇先進攻土耳其及中東地區而非與蘇聯直接對抗,德國或可逃過在蘇聯境內的困局,對中東油田的控制亦加強納粹德國的續戰力及戰略彈性,同時削弱盟軍對印度次大陸的控制,納粹德國有可能勝出二次大戰。另一方面,假如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失敗或美國在中途島戰役失敗,二次大戰的時間將會拖得更長,2015年可能不會是終戰70年紀念。即使最終美國可能獲勝,但整個歐洲也許會陷落於共產主義陣營手上,笑到最後的反而是蘇聯而非美國。
回到今天,如果默克爾仍然維持執行《都柏林協定》及拒絕對敘利亞難民大開方便之門,歐盟會否不會陷入今天的分裂及兩難局面?如果俄國因為土耳其撃落戰機而對土耳其宣戰,今天我們又會否身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漩渦之中?如果日本及菲律賓在仿傚中國在釣魚台及南海諸島建跑道及設施,東海問題及南海問題要會如何解決?可幸的是歷史沒有如果,但借這些「反歷史」來思考國際政治的改變,不失了提升自己國際觀的一種方法。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