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書評】看見記者─介紹柴靜著《看見》


2015.05.01
bkcover300.jpg 柴靜著《看見》

前中央台記者柴靜自製紀錄片《穹頂之下》,在網上發佈,揭露大陸環境污染問題,引起海內外關注。不少人懷疑她此舉受人指使,以新聞報道挑戰石油幫,是中共內部鬥爭的一著棋。不過,如果讀過她這本書,了解她的經歷和想法,你或者會有另一角度,去了解《穹頂之下》。

《看見》是柴靜在中央台的工作扎記和反思片段。當中看見的,不是散碎的工作流水賬,或者什麼內幕故事,而是作者從第一身的採訪經歷,思索記者的專業職責、操守技藝,以至社會角色,也細味人性,反省人生。

其實,山西的污染和貪腐問題,她早已深入採訪了解究竟。由一個村落47個煤炭項目有38個違規經營,到全省七成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煤炭工業,卻大多欠缺合規格的環保措施,她已明白環境污染大局危重。再看河流成為排污溝,以至地下水污染、空氣嚴重污濁,環境問題已經避無可避,這裡不僅沒有燕子、沒有彩虹、沒有星星,也沒有健康的環境。奈何,有關報道沒有播出,問題亦只一路惡化下去。

除了揭露黑暗、監督權貴,柴靜認定記者的職責是發掘真相,透視人生。一些時候需要勇氣,如非典型肺炎時期,記者要衝上社會最前線,跟進事態的發展。一些時候又需要耐性理解,才能逐步破解一校學生連環服毒之謎。柴靜感興趣的,不是新聞現象,而是背後的來龍去脈,以透視事件的社會意義。她採訪了十一個殺夫的女性暴力犯,找出行凶的原因,大多是女性以暴力反擊婚姻的長期折磨;她採訪一宗命案,涉及一位大學生當場殺死被其汽車撞倒的女途人,發現凶手承受的家庭壓力,是使他走上不歸路的一個原因;她又追尋華南虎是否屬實,發覺弄虛作假的因由,除了利益考慮之外,也由於人的愚昧無知、處事馬馬虎虎。在柴靜看來,發掘人間真相,除了鍥而不捨的探究,也要細心感受當事人的身心處境,從他們的人際關連和社會脈絡之中,看透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切勿只停留於“政治正確”或“道德責難”的本能反應。

柴靜不但抓大問題,探討農村徵地問題,挖掘社會的黑暗面,也着眼受人忽略的人和事,呈現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人。如零八年奧運期間,她採訪的對象多數不是鎂光燈下的人物,如在戰亂苦練短跑的伊拉克運動員,為贏取獎金照顧家庭的高齡體操運動員,都看到切切實實的人性和人生。又如汶川地震,柴靜不去追縱大人物或者轟轟烈烈的事蹟,而去報道一些農村家庭受到的影響,捕捉前前後後的生活變化。

她認為,當記者要有工作的慾望,那不論是渴求真相、監督權貴還是分享人生,記者找到,才能踏實做好新聞採訪,忘記自己的私利和顧慮。她也喜歡採訪一些特立獨行的人物,如成立環保基金會的陳法慶、為地鐵厠所收費五毫打官司的郝勁松,以至在廣西農村陪伴留守兒童的德國人盧安克。他們的共同點,就是討厭屈服,全力追求理想。郝勁松曾經說,權利是用來伸張的,否則,就只是一張紙。當然,行動不一定贏,但目的是讓壓迫者覺得痛,也讓大家“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惡知道憤怒”。相信這也是柴靜對自己的期許。

縱觀全書,柴靜不時引用西方新聞界前輩的思想和風範,也常以國際媒介為行事參考,她所要成就的,就如新聞記者和主播,是既有分析腦袋,也懂感受人生、關心弱勢;既看透世局,卻仍有抱打不平、追討公道的情懷。反觀一些電台主管,甚或新聞教育工作者,只注重主播儀容亮麗、讀音精準,未免相形見絀,貽笑大方了。

(杜耀明為浸會大學助理教授)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