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書評】儒家思想:推動民主的軟力量─介紹余英時著《中國與民主》
2015.06.05
有些人一口咬定,中國文化薰陶下,民族固步自封,中國人注定與民主絕緣。不過,國學大師余英時素來稱頌儒家思想的價值,更認為儒家核心價值與民主理想志同道合。他甚至斷定,推廣儒家文化,既可提高人文素養,更有助中國人社會的民主建設。
余英時沒有花太多篇幅去論述民主的價值,他只簡單道來,民主制度解決了中國的千古難題,以和平方法達成政治權力的轉移,讓人感到生活安全,文化傳承也不會因暴力革命或鎮壓而打斷。也基於他對民主和非暴力方法的認同,余英時高度肯定香港以“公民抗命”爭取民主,也視此為中國民主運動的組成部分。
相對而言,他用不少心思去論述儒家文化對民主發展的重要性,認定其為華人社會民主進程不可或缺的要素。首先,余英時指出,民主的選舉制度不足以成就德政和善治。用他的說法,建基於人人平等的選舉或決策制度,只是少數服從多數,是數量上的民主。若社會缺乏文化修養,最壞的結果,或會出現多數人的獨裁,貶斥理性、打擊少數。
不過,有別於一些傳統文化的支持者,余英時不會因此而否定民主的價值,卻提出克服民主制度弊病的辦法,在於弘揚儒家思想和文化,其中如公正、社會責任、人類平等、富民等等觀念,可為重量不重質的民主制度,提供豐富的人文內容。所謂民主管治,再不僅僅是管治人選由人民決定,更包括以民為本的德政和善治。
更具體的說,文化修養和建設對民主政治的重要性有兩方面。按照作者的看法,民主的領袖比獨裁的領袖更需要文化修養,否則,只懂操控選票。一旦選舉勝利,便可借其認受性為所欲為,直至下次選舉為止。因此,注重領導人品行的儒家文化,若有效推行,定能培養領袖人才好好運用權力。其次,儒家文化注重人文價值,據此形成公民的通識,定可提高他們的觀察力和判斷力,發揮監督權責、促進朝野良性互動的作用。
更進一步,余英時主張提升人文修養,有助克服社會計較功利少談道德、重視功名忽略價值的主流趨勢。他認為,政府應無為而治,提供應有的物質條件和自由環境,讓學術界、文化界、教育界、新聞界自由發展,重建價值系統,使文化免受權勢、金權的蹂躪,成為我們安身立命、社會穩定發展的精神資源。
作者深信儒家思想與普世價值(自由、民主、法治、人權)並行不悖。他列述多位近代儒者,如薛褔成、康有為、嚴復、王韜、陳獨秀、胡適等等,都是普世價值的推介人。他更表示,從他們的言行表現,正好說明儒家思想與普世價值非常合拍。
從另一角度看,這本書是余英時學術思想的扼要版。余先生以中國思想史研究見稱於世,其中他認定中國在幾個重大變動時代(春秋戰國之間、漢晉之間、唐宋之間、明清之間)均曾出現思想的突破。有關論述,這裡無法介紹,但他的研究方法,卻值得一提。余先生一面深入分析思想內涵,一方面着眼於社會整體變動,特別由知識分子社會身份的變化着眼,從而解釋一代思想的出現、特徵和作用。目下香港思潮起伏,由民主回歸到本土自主,都需要深思明辨,余先生的研究方法,相信可供大家借鏡。
(杜耀明為浸會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