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遊牧史觀:一部逆轉的大中國史》一書的作者俄尼斯・朝格圖(楊海英)出生於南蒙古,及後到日本留學並取得博士學位,現為日本靜岡大學教授,是一位鼓吹蒙古民族自決的學者。
如果大家預期他是在嘗試發展出非中國主義中國史觀,那麼恐怕會有一點失望。不過,他在很多概念上的使用已經跟傳統關於中國的歷史書寫不同,例如,他明確以地域概念的方式恢復運用「支那」一詞,並將「中國」相對應地用作政治概念。
實際上,他跟相當多的日本右翼史家一樣,是在批評漢族中心主義中國史觀。然而,作為一個蒙古人,他仍然未有辦法發展出去中華化的非中國主義中國史觀。當中最大的問題是他接受了所謂「中華思想」這樣的說法,並區分了「原中華思想」及近代「充滿矛盾糾葛的中華思想」。前者源自古代支那地區城市國家的「天下=世界」的世界觀,可惜書中並沒有清楚闡述後者。
作者大可不必使用「中華思想」這個說法,畢竟這樣容易使作者本人成為了「中華」一份子而不自知。話說回來,「中華思想」或「中華文明」的確有被當代支那有識之士創造出來,作者的重心應該放在解構這款「中華思想」之上。
書中之所以不能發展出非中國主義的中國史觀,是由於作者的目標是將「歐亞遊牧民族的歷史與文明」和「中國與中華思想」間加以相對化。他無意否定中國四千年的說法,也沒有祛除朝代觀,而只是在肯定某種形式的中國主義史觀下去表達遊牧民族史觀。
可幸的是,書中提到相當多跟傳統中國史的說法不同的觀點,例如,隋唐都是鮮卑族人建立的。又例如,「漢民族」的王朝在五胡十六國之後實際只剩「漢字體系」這個共通點,至於人種則「完全是一批批不同的人」。
看完整本書,大家都無法確定作者是否認為蒙古人是在中國史之中。一方面,作者一直沿用元朝這個說法,這不就表示蒙古人建立了一個中國王朝?另一方面卻嚴正批評把草原文明或遊牧文明歸入中華文明的做法,於是他從匈奴談到突厥,又花了不少篇幅討論大遼與西夏,亦深入介紹女真人的金國及滿清,旨在強調遊牧文明也很文明。不過,書中反而探討蒙古及元王朝的篇幅不多,甚是可惜。
綜合來說,作者難以擺脫大中國主義史觀的桎梏,即使書中認為漢人作為支配者的歷史只有漢王朝的405年加上明王朝的276年,一些思想開明的大中國主義史家或許可以接受這個說法,但仍堅持中國歷史五千年或作者所說的四千年,漢滿蒙回藏全都參與其中,也就是說,蒙古人也是在中國史之中。作者自己所說的這部「逆轉的大中國史」是不是就是一部關於遊牧文明如何主導中國的中國史?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