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傳媒五十年》一書的作者陳青楓,自六十年代起投身新聞行業,先後在多份報章工作。四十多年的報業生涯,經歷香港報業不同年代的發展;在書中,他以局內人的身份,回顧半個世紀以來報章的發展及其副刊的變化。今天手機不離手的年輕朋友,可以一機在手,盡收天下資訊。如果跟你說香港報業曾經百花齊放,當年報章副刊更是盛極一時,而且報紙還會分早報、午報及晚報,可能很難想象。今天免費資訊俯拾即是,祖父母輩竟然一天買三次報紙!
事實上,才是半世紀的光景,報業曾蓬勃發展。單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晶報》、《田豐日報》、《新晚報》、《香港商報》、《天天日報》、《紅綠日報》等等,都是各有千秋;大家可以從作者報業生涯的回顧,了解到數十年前香港報業的一鱗半爪。
六十年代,大學沒有傳理系,也沒有新聞傳播學系。能上學讀書受正規教育的人,畢竟是少數。陳青楓十六歲投身新聞行業,當時只有中一程度,在《晶報》由學徒做起,先後在《田豐日報》、《新晚報》和《香港商報》工作。從新聞業崗位退休時,他是《香港商報》的副總編輯。
陳青楓的起步,是報館編輯部的「打雜」,即是掃地、抹枱、送稿等等的閒雜事務「一腳踢」。那個年代能學到甚麼,全看自己的努力;他因為好學、苦讀、勤寫,被總編輯賞識,十七歲開始寫影評,二十歲寫小說。
作為資深新聞工作者,他對當年報館運作非常了解,書中也談到一些局外人看不到的有趣故事。
話說當年《天天日報》是一份非常暢銷的報紙,一九六零年創刊時,是香港少有以彩色印刷的報紙,因為印刷精美,竟然惹上官非。
事情是這樣的,有利銀行發行新鈔票,召開記者會,彩色印刷的《天天日報》於報道這則新聞時,把新鈔票的正反兩面,以原鈔大小在報上刊登。豈料第二天報紙出版不久,便有警察到報館,指報館涉嫌印偽鈔。原來因為印刷精美,像真度甚高,有人把報上印的鈔票圖片,正反兩面貼起來,拿到銀行兌換,於是惹起警方懷疑《天天日報》藏有偽鈔。
另一則匪夷所思的笑話,關乎今天的大台——無綫電視。香港報界在七十年代開始重視娛樂新聞,經歷六七暴動一段動盪不安的日子,整個社會也希望重回正軌,讓市民大眾安居樂業。適逢1967年無綫電視開台,左派報章對免費電視台的出現,心存芥蒂,認為是港英政府刻意製造,向大眾灌輸殖民地文化以及不良意識。
那時,免費電視訊號要透過大氣電波傳送,看電視要有天線接收,大廈天台因此滿布「魚骨」天線。左派人士視這些「魚骨」是一支支毒針,把毒液透過電視機,注入人的腦袋。為此,左派報章都沒有報道電視台消息。當時在《田豐日報》工作的陳青楓有不同看法,認為免費電視肯定會大受歡迎,於是向上司爭取開設電視版。結果,《田豐日報》是左派報章陣營中,首份開闢電視版的報章,他到電視台採訪,又編又寫,後來更成為其他左報電視娛記的帶路人。
作者由1962年投身報業,到九十年代從《香港商報》退休。他曾經在前線採訪,但更多日子是負責編務工作。對報業發展、彼此定位,以至各報副刊特色,所知甚詳。作者退休前在《香港商報》擔任要職,對香港重大新聞及事件,從一位資深傳媒人而言,確實有不少鮮為人知的內幕。
此書唯一讓人失望的是,作者在報界工作期間,親歷一些重大事件。如六七暴動及八九年六四事件,兩宗事件在香港都是重要的歷史事件,他都避而不談。縱使兩宗事件都極具爭議,他若能道出當年在左派報業陣營對事件的考量,也未嘗不是讓廣大讀者可以從不同視角,有多一個角度了解事件,這不是更好嗎?孰是孰非,可留待讀者自行判斷。既然是傳媒五十年回望,又何以迴避重大事件?
0:00 / 0:00